公共文化服务年度报告(2013)
2014-12-25
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建设及服务满意度调查: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归宿点,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有鉴于此,全国若干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满意度调查等,但是,深圳在这方面至今没有大的进展。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为加快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文化部 财政部于2010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根据通知要求,经过相关程序,首批31个市、区已经完成2年的创建周期,并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资格。由于各种原因,深圳没有获得首批示范区创建资格。今年我市福田区获得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资格(全国共32个市、区获此资格),并提出了“福田申报、深圳创建”的口号,目前正在创建过程中。但就这项工作整体看,深圳稍显落后。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科技改变生活,新技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种种变化,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和可供内容、形式创新的可能性。有鉴于此,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未来我国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深圳作为一个高科技发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本应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方面领先全国,但是,深圳对此缺乏统筹安排。目前,除图书馆服务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外,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与上海等地相比已经落后,深圳有必要迎头赶上。
公共文化治理(体制、机制):公共文化的本质,是其公共性、公益性。为体现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有必要建立公共文化的共同治理机制,这也是推动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点。深圳曾率先全国,探索建立“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等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公共文化事务的机制,但可惜至今进展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领域如何推动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文化体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圳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值得加快探索。
绩效评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十八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要求。绩效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技术,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鉴于此,不少城市开始尝试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重大文化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深圳虽然早在2007年就进行过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研究,但实践层面至今推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