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背景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并且特别指出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文化消费问题被提到
攸关整个国家经济前景的战略高度。
的确,历史经验表明,文化消费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在灰色压抑的经济萧条时期,文化消费可以让人寻求心灵的慰藉,保持生命的温度,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态增加希望,因而在自由经济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文化消费往往逆势增长,成为经济“严冬”里一支热卖的“口红”。深圳作为中国的先发地区,拥有发达的歌舞厅娱乐市场、连续多年的全国人均第一的购书量、相对完备的院线和在国内举足轻重的票房地位等等,可以说文化娱乐消费一直是引领风潮的。近年,深圳更近一步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发展,研究深圳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问题本来就是文化研究部门的当然选择,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从有关统计和报导来看,我市其他外向型实体经济的确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消费企业作为我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就业息息相关,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客观地了解金融危机对深圳市文化消费企业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
由于文化消费类企业点多面广,分类统计数据缺失或滞后,加之企业经营的有关数据部分属于商业秘密,企业不愿如实申报。为真实客观地了解金融危机对深圳文化消费企业的影响,本调查采用了二种调查方法:
1、 实地调研调
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及有关专业人士的走访或电话访谈。课题组先后了深圳市文化市场主管单位、福田区有关行业协会、深圳出发集团、大剧院、大芬油画村、龙岗文化中心、中影院线等单位,并电话访谈多名文化消费企业专业管理人员,从宏观和定性角度了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深圳文化消费企业情况。
2、 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内容要求,结合文化消费企业的特点和填报的操作性设计专门问卷,进行交叉分析和定量研究。
三、关于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抽样企业样本数
根据市场处、艺术处、新闻出版处提供的统计资料,深圳现有合法注册的文化消费企业计4514(附表)
企业类型 | 企业数(个) |
电影放映 | 45 |
歌舞娱乐消费 | 563 |
书报刊(报刊亭) | 1481 |
音像制品批零售 | 715 |
网吧 | 948 |
游艺娱乐 | 149 |
文艺演出 | 24 |
艺术品、美术品、收藏品销售 | 220 |
文化艺术培训 | 369 |
合计 | 4514 |
本次抽样按20%发放问卷900多份,样本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发放,即先将总体的单位按企业类别、性质、所在地、规模分为若干次级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以提高总体样本估计值的精确度。回收问卷423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约占总企业数4.5%。
2、样本分类
1)企业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文化消费方式,和文化部门统计惯例,将调查企业分为电影放映、歌舞娱乐消费、书报刊批零销售、音像制品 批零销售、网吧、、游艺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品销售、文化艺术培训、其他9类。
2)企业所在地:问卷发放时根据企业所在地分为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6类。由于有效问卷回收数量较少,为便于交叉分析,在后期统计分析中,将以6类合并为关内企业、关外企业两类,有效问卷中,关内企业占68.20%,关外企业占31.80%。
3)企业性质:问卷发放时根据企业性质分为国有、股份、合资、个体、其他 5类。由于有效问卷回收数量较少,为便于交叉分析,在后期统计分析中,将以5类合并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两类,有效问卷中,国有企业占17.60%,非国有企业占82.40%
4)企业规模:由于不同类型文化企业规模缺少可比性,在问卷发放时要求企业填写注册资本和员工人数两项,后期统计中结合不同类别企业特征及本类型企业的规模平均水平,人为筛分成大型企业及中小型企业两类。如歌舞娱乐行业平均注册资本高,注册资本大于1000万元才列入大型企业,艺术培训企业平均注册资本小,200万元即可列为大型企业,在某些方面电影放映、演出类企业规模筛分时,还通过电话反馈参考了院线规模、而座位数等指标。由于是后期人为筛分,可能不尽科学,但仍基本能反映样本企业在该类别企业中的规模水平。有效问卷中,大型企业占33.50%,中小企业占66.50%
3、关于抽样调查的几点说明
1)本次问卷采用匿名调查,且在问卷设计时注意规避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问题,问卷内容单间易答,故我们认为问卷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可靠的。
2)本次问卷主要采取利用传真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调查方式,一些中小企业配备传真设备的。造成采样的过程无意中放大了大型企业的比例,虽然后期我们通过走访补充了一些小企业问卷,但仍可能不可避免偏差。
3)由于非面对面的问卷发放和回收,被访者的拒访率较高,填写的专注程度也较低,造成回收的问卷太少,代表性受到影响。以企业类别分层的样本,更因此而未能完成相关的交叉分析,进而影响了定量分析的质量。
针对本次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我们将结合相关实地走访调研的结果,在分析时预以补充和修正,以期尽量客观描述金融危机对深圳文化消费企业的影响。
四、问卷调查结果
1、深圳文化消费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方向的感受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企业感受到的影响是负面的,仅有4%的企业认为影响是积极的,认为没有影响或两方面都有的合计占17%。
进一步交叉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感受是有差别的。
1)就企业类别而言,音像制品批零销售和艺术品销售等行业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有效样本中100%感受到危机的冲击是负面的;相反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行业较为平稳,挑战与机遇并存。
2)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几乎未能感受到危机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大型企业却有11%认为影响是正面的。
3)企业所在地交叉分析表明,相对关外企业,特区内文化企业感受到负面影响的比例较特区外企业少10%,而认为影响是双向的则多10%,态度较为乐观。
4)从企业性质来看,非国有企业绝大部分(81%)都认为受到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国有企业这一比例仅为66%,认为有正面影响却达17%,远高于其他性质企业的1%。
2、金融危机对深圳文化消费企业的影响程度情况
1)在回答受到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企业中,回答与危机前期相比经营业绩下降超过30%的占51%,下降10—30%为36%,下降在10%以内的13%,可见危机对企业经营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有趣的是在回答危机带来正面效应的企业中,虽然回答上升幅度在10%以内的占多数,但也有36%企业危机后的业绩升幅达36%,可见“化危为机”并非神话。
2)从企业类别来看,网吧、歌舞娱乐、艺术品销售等行业损失惨重,下降30%以上的比例非常大。其他行业则较为平稳。从正面影响来看,上升的空间也是有限,大部分都是上升10%以内。
3)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文化消费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不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差别也很大。国有企业遭受负面影响业绩下降30%以上的仅有17%,而非国有企业这一比例高达58%;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这一组对比数字是33%对60%;特区内企业和特区外企业这一组对比数字是44%对67%。
3、 金融危机对文化消费企业影响具体体现
鉴于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千差万别,影响的具体体现也各不相同,本次问卷从企业经营共性考虑,选取消费者(或订单)增/减、消费水平(或订单规模)、经营成本增/减、收益增/减四个共性指标考察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同时设置“其他”项作为开放性选题供企业选填,以期能回收一些个性化答案,但该项少有企业填写,证据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
1)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或订单)增/减(69%)、消费水平(或订单规模)(60%)、进而导致收益减少(71%),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物价消费指数持续低迷,经营成本增加明显不是影响的主要方面(仅31%)。危机产生的正面效应也以回答消费者(或订单)增加最多(59%),这一方面尤其以电影放映和演出行业最为突出。
2)从交叉分析还反映了以下问题:“消费者(或订单)减少”对关外企业的负面影响要比对关内企业更严重(76%对64%),而关内企业回答“消费水平(或订单规模)下降”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比例要比关外企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相对国企而言,非国有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的各个具体方面均高于国企10——15%。大型企业面临“消费水平下降”问题要比中小企业严重;而中小企业则更受“经营成本增加”和“收益减少”问题困扰。在回答正面影响有具体表现时,关内企业在“消费增加”项远高于关外企业(65%对33%),而国有企业在“收益增加”项远高于非国有企业(50%对16%)。
4、 深圳文化消费企业对金融危机的敏感度调查
1)调查表明,深圳文化消费企业对金融危机较为敏感,67%的企业表示去年年底危机刚暴发不久即迅速对企业造成了影响,今年第三季度前仍对危机不敏感的企业仅占4%。
2)从企业类别来看,网吧和艺术品销售行业对危机最敏感,85%以上行业的企业,在去年年底前即造成影响,而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书报刊批零销售对危机的反映相对滞后,去年底前能感受危机影响的只有不到或刚近50%。关内企业、国企、大型企业相较关外企业、非国企及中小型企业对危机的敏感度要低。
5、 深圳文化消费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趋势的认知
1) 由于大多数文化消费企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企业的月度业绩环比难以反映金融危机的影响趋势,对危机影响趋势的认知只能由企业根据各自企业的特征结合经营情况综合判断。从调查结果来看,97%的企业认为危机的影响仍在,只有3%的企业认为危机影响已过去,但认为危机影响正逐步减弱的占大多数(62%),也有35%的企业感觉危机的影响仍在逐步加剧。
2)具体到不同企业,对以上影响趋势认知仍有较大分歧。细化到各个行业,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行业率先复苏,90%以上的上上述两类企业认为危机影响已经结束或正在减弱,与之相反,网吧、音像制品批零销售、歌舞娱乐消费和艺术品销售等行业仍然艰难,甚至有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影响仍在加剧。国有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差别不大。但中小企业对危机加剧的担忧要明显大型企业,前者认为危机正在加剧的比例为40%,后者为25%。与此前关外企业对危机反应往往与中小企业高度相关不同,在危机影响趋势的判断上,关外企业反而比关内企业更为乐观,认为危机正在加剧的只有25%,关内企业这一数字却高达40%。
6、 文化消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
1)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深圳文化消费企业并没有坐等时变,而是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调查显示91%的企业在是否针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应对措施时作了肯定上的回答。
2)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体来看,主要以改变定价策略(59%)、压缩成本(50%)扩大促销和宣传(48%)以及调整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42%)。值得肯定的是,企业一般不会采取裁员的方式(21%),或许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文化企业更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化企业有较为长远的发展眼光。不同企业在选择应对措施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关外企业更倾向于“改变定价策略”和“裁员”;关内企业则通过“扩大促销和宣传”、“压缩成本”等方式来度过难关。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侧重选择“扩大促销和宣传”、“压缩成本”等措施,绝不轻易“裁员”;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则更依重于“改变定价策略”以取得竞争优势,同时也因为自身实力有限、用人制度灵活,选择“裁员”作为应对措施的比例也较高。
3)尽管深圳文化消费企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但则于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大、程度深,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企业所采取的措施收效有限,收到很好效果的仅为8%,未见成效为24%,效果一般为68%。从行业来看,游艺娱乐、网吧、歌舞娱乐消费行业收效最差,比较而言,艺术培训、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行业成效要显著得多。
7、企业就促进文化消费共渡金融危机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就政府如何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文化消费,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设置了开放式的问题,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由于是采用匿名调查企业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对该项提问企业回应热烈,204份有效问卷中112份对此问题作了回应,回应率达55%,提出意见和建议118条(详见附件2)。这些问题虽然大部分缺少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但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心声(个别言辞还比较激烈)。其中也不乏中肯而有参考意义的意见。企业的意见、建议大至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希望政府能从政策方面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让文化企业享受到税收、融资、租金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 站在企业经营一线的角度,就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娱乐行业要针对深圳消费特点制定营业时间规模,不能搞一刀切;网吧企业要根据深圳网吧容量,合理控制审批,防止恶性竞争;艺术品销售企业建议切实加强对原创艺术的扶持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等等,该类意见极具参考价值。
3)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业整合,加大深圳整体形象宣传,吸引港澳和内地消费群体,繁荣深圳文化消费市场。
五、金融危机对深圳文化消费企业影响分析
1、深圳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金融危机对文化消费企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发端于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最初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萎缩。深圳作为以海外国家为产销对象制造加工业重镇,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高,危机使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受到重创,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减缓,反映在文化消费方面体现在消费能力减弱,消费水平下降(团体商务客表现尤为突出),文化消费市场较大冲击。因此,特区外出口加工宽密集地区的文化消费企业、以海外市场为主的艺术品销售企业、以及主要依赖团体商务客为企业盈利增长点的歌舞娱乐行业受危机的冲击较大。此外,深圳的社会人口特征是暂住人口、外来工比重高的,受危机影响,部份工厂关闭,外来青工返乡,低端文化消费群体大量走失。以低端文化消费为主的网吧企业,游戏娱乐企业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要高于其他文化消费企业即是表征。
2、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特征对抗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不同
艺术培训类文化消费,由于是和子女成长教育相关刚性消费因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文艺演出,尤其是高端文艺演出消费群体一般收入较高,可支配收入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长期养成的艺术消费习惯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变化,所以高端文艺演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并不寂寞。电影消费则因为物超所值、价廉物美,成为危机背景下城市白领寻求心灵的慰藉,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态增加希望的新宠,逆势增长,成为经济“严冬”里一支热卖的“口红”(根据我们对不同院线的调研,除个别院线外和流动放映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外,今年深圳增长市区单个电影票房平均同比增长20——30%,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片源质量的提高)。
3、立足多元化经营、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有利于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调查表明企业规模与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正相关,大型文化消费企业较之中小型企业平均受危机的影响要小得多,对危机影响趋势评估比较乐观,从危机影响中恢复较快。因此应鼓励文化消费企业重组兼并,走向规模化、多元化战略。
4、政府支持有助文化消费企业减少危机的不利影响尽快走出困境
国有文化消费企业之所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比其他性质的企业小,不容讳言多少要得益于公共政策的扶持和公共资源的投入。和其他演出企业相比,大剧院、音乐厅金融危机中演出依然红火,政府的演出节目采购和高雅艺术票房补贴政策,不能不说是重要有促进因素。深圳购书中心仅房租一项,经营平均成本就会高出深圳书城许多。但政府采用土地投入或包办文化消费采购等直接文化消费的做法,毕竟只是特殊情况下不得已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政府应站在扩大文化内需、提振经济、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高度,建立能够及提升深圳整体文化消费企业竞争力、促进文化消费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和机制减少危机的不利影响尽快走出困境。
金融危机下深圳文化消费企业调查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刘中国、任开碍、宋阳
课题报告撰写:任开碍
本课题问卷发放、回收、数字分析过程中得到深圳大学陈伟同学的大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