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十四五”发展新时期,文化数字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并为我国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航道。目前,随着前海“扩区”,宝安区一跃成为国家级战略主战场,在多重政策叠加利好下,宝安区要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引导集聚发展。建议宝安区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打造数字视听产业聚集区、数字文化装备智造标杆区、数字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创新区和国际会议会展智慧建设样板区,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和新基建为支撑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化建设,成为担当文化新使命的“新宝安”。
关键词:数字经济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宝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我国今后乃至更长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提到“数字经济”,深刻为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发展锚定了“新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充分肯定了数字经济在疫情中对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1]可见,迈入发展新时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而以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赋能的文化数字化建设也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航道。
一、数字经济时代宝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近年来,宝安区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其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明显,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跃升。
近年来,宝安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文化设备制造、高端印刷产值领跑全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十三五”期间,宝安区文化产业产值由1120亿元增至1367亿元,增加值由210亿元增至226亿元。2021年,宝安全区文化产业产值1366.83亿元,占全市的16.5%,同比增长13.4%,文化产业总量增速显著。目前,宝安区现有文化企业93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56家,较2020年同比增长7.8%。新入选深圳市文化百强企业15家,居全市各区第二位。上市文化企业10家,占全区上市企业64家的15.6%。[2]涌现出裕同包装、腾讯文化传媒、神牛摄影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了韶音科技、影石创新等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明星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其中,以骨传导耳机研发为主的韶音科技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影石创新上榜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并于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助力央视春晚直播,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宝安区上下联动部署,陆续出台了“1+5+7+N”惠企政策体系,即《宝安区关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五个配套文件+七个扶持政策+N个稳工业、降租金等辅助政策,全方位改善宝安营商环境,并取得积极成效。[3]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于2021年新修订出台了《宝安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宝安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操作规程》,率先在全市推出《宝安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宝安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等产业政策,通过拟定规划、弥补空白、强化资金扶持针对性“三步走”,有效引导宝安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 数据显示,2021年,宝安区落实文产扶持资金近3500万元,仅在精准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资金金额就达1439.39万[4]。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燃烧的爱》《亭亭如盖》《女士的法则》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相继在宝安开拍,创维—RGB、三诺电子等一批老牌龙头企业也全力速转型,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宝安区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集群,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深嵌全球产业链。凭借其先天优势,宝安区的“文化制造业”已成为宝安区文化产业版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和特色亮点。数据显示,2020年,宝安区文化制造业产值1082.65亿元,位居全国区县之首。其中,宝安区的电视机、影视录放设备、音响设备制造三个类别产值均位居深圳市全市各区第一[5]。2021年,围绕宝安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战略目标,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宝安区的高端印刷、电视音响设备、影视录放设备、照相机及器材制造等领域的“智化”升级态势进一步加剧;VR摄影机、艺术数位屏、骨传感耳机等文化“智造”领域亮点频出、新型文化智造业态蓬勃兴起。据悉,维海德已迅速成长为音视频终端设备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绘王动漫艺术数位屏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也居全球前列,在政策的引领下,宝区安文化装备领域的“行业单项冠军”层出不穷。
此外,宝安区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对宝安文化产业的整体带动效应,为完善宝安区影视产业链,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宝安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从载体建设、市场培育以及电影精品培育等多个层面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数据显示,宝安区影视及相关产业企业从“影视十条”政策出台前的277家增至396家(电影制作及放映企业从119家增长至165家),其中规上影视及相关产业企业103家,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达136.77亿元。[6]2021年,宝安区新被认定的4家深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有3家属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影视产业发展态势初显。未来,随着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认证南方中心、臣工影业、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等多家影视机构相继落户,宝安区的影视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近年来,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宝安区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沉淀、集聚了文化制造业集群、高端印刷产业集群和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三个产业集群,成功培育了F518时尚创意园、新桥影视产业基地、大视界国际影视文体产业园、定军山电影科技产业园等30多个产业集聚区,涵盖创意设计、印刷包装、数字视听、动漫游戏等多个文化领域。2021年,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新评定的15家深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宝安区有4家园区(基地)新入选。2022年,宝安区又新认定11家区级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孵化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并孵化腾讯文化传媒、三诺数字、尚米网络等数字创意龙头企业,数字集群化建设方面颇有成效。
此外,宝安区政府十分重视对影视产业集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已推进“深圳宝安新桥影视产业小镇”“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南方分中心”“中国国际动作电影总部基地”“宝港电影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产业载体增量创新,引进优秀影视企业落户宝安区,健全影视产业生态链,形成产业集聚示范效应。
二、数字经济时代宝安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虽然宝安区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引领、支撑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板块,但在产业实际发展中,宝安区还存在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主体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其产业园区的集聚化、数字化建设以及产业资金配置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数据显示,2020年,南山区、龙岗区和福田区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9%、12.5%和8.1%,宝安区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尽管逐年增加,达到5.9%,但与上述各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此外,据据深圳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宝安区文化制造业占比高达66%,产业业态单一,只涉及在文化装备制造业及印刷业两大领域,[7]产业结构存在较大转型和提升空间。
(二)市场主体发展不均衡,新型业态亟待培育。目前,宝安区近八成都是文化制造类企业,存在文化骨干企业不足,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整体创收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与此同时,以数字化为主的新型文化业态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较大的挖掘和培育空间。
(三)文化产业载体数量偏少,扶持资金规模亟待扩大。目前,深圳市共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1家。其中,宝安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只有8家,仅占全市市级产业园区的11.3%,产业集聚载体数量偏少,集聚效应有待提升。调研还发现,受疫情等情况影响,个别文化产业园区迫于盈利压力,园区内聚集企业存在关联度低、数字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此外,宝安区每年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与福田区、南山区等区相比规模明显偏小。
三、数字经济时代宝安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数字经济代表了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培植和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迈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先导的全新发展阶段, 宝安区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下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快速抢占文化发展先机。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宝安区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内涵式发展
进入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宝安区的文化产业规划、政策和资金配套扶持要与国家数字化战略安排相契合,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中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部署。
1.加强政策规划,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宝安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在深度服务国家构建数字化新发展格局要求下,制定实施好《宝安区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宝安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及数字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宝安区尽快展开对现有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摸底调研,通过出台数字创意产业扶持专项发展规划及配套扶持政策等举措,有效引导产业要素和资源要素向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直播电竞等“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布局,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在产业布局的宏观引领作用,为宝安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航道、培育新动能。
2.加强政策精准扶持,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针对新时期宝安区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特别是疫情期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修订现有的文化产业分项资金政策,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强政策的精准扶持,有效引导宝安区传统文化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造”升级。建议强化政策对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化改造、企业培育等方面引导和支持,加快推进传统宝安区文化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换,积极培育宝安区在文化智能设备制造、高端印刷等文化“智造”产业的发展新优势。
(二)加强科技支撑,构建与宝安区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改善宝安区文化产业供给结构、助力宝安区文化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宝安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软硬兼施”,大力发展以“新基建”为基础支撑的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通过数字赋能、创意赋智,进一步夯实宝安区文化“智造”基础、构筑文化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与宝安区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打造数字视听产业聚集区。一是抢抓深圳市将宝安区列为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五区之一的契机,积极规划推动创意101、深宝实创意大楼、定军山电影科技产业园等数字创意产业重大示范项目或数字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数字视听资源要素在宝安形成集聚。二是深化以沙井新桥片区、西乡片区为主的数字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巩固、提升宝安区影视产业特色优势。三是依托大铲湾“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建设契机和腾讯龙头企业,带动宝安区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进宝安区在4K/8K高清视频内容制作、直播短视频、动漫音乐、游戏电竞等数字视听领域重点布局,探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听产业基地。
2.打造数字文化装备智造标杆区。一是抢抓“5G+工业互联网”新机遇,加速推进宝安区文化设备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强化宝安区文化装备制造业中心定位。二是重点打造以石岩和燕罗片区为主的数字创意设备制造集聚区,大力发展以VR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内容采集制作设备、超高清显示等新型数字创意设备智造业,有效引导宝安区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创意服务型“智造”升级,加快形成宝安区数字文化装备智造新优势。
3.打造数字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创新区。一是顺应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新趋势,以科技为抓手,深度挖掘、整合宝安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体育场馆、会展商贸等资源,围绕湾区书城、滨海公园二期、足球体育公园、国际会展等宝安区“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文、体、旅重大项目,重点打造滨海文化旅游带,构建宝安区商业与文体旅空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推进滨海影视文化街区和新型特色影视旅游集聚区建设,建议充分依托华侨城、腾讯、定军山、金鼠影业等数字文旅企业优势,加大在智慧文旅景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AI、VR等新技术赋能文旅景区场馆沉浸式、智能化建设,打造宝安区数字影视文旅融合体验区,有效提升宝安区影视文化旅游影响力,塑造宝安区文化新名片。
4.打造国际会议会展智慧化建设样板区。一是充分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优势,加强与腾讯、华为等本土互联网技术头部企业的合作,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会展场馆管理、展览运营及服务体验等方面的应用,助力宝安区国际化会展中心智慧化建设,力争将宝安区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成为全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化建设的标杆。二是加大国际会议和品牌展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争取申办1~2个有品质、高规格、国际化的会议和展览,有效提升宝安国际会展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三是继续办好文博会、深圳设计周等现有品牌会展活动,积极支持动漫电竞博览会、影视交易博览会、艺术品博览会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行业会展活动的举办,通过精选细分行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专业展会,强化国际一流会展品牌建设。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宝安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龙头企业能有效带动产业链运转,引领行业发展,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定海神针”,而“专精特新”小微企是小微企业当中的中坚力量。未来,宝安区应在市场主体的培育上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宝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8]
1.壮大龙头数字文化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建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集聚作用。一是通过采取本地扶持一批、区外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集聚一批等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培育宝安区数字文化龙头企业。重点加大对三诺数字科技、腾讯文化传媒、易尚展示、创维科技等现有数字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二是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集聚区建设,有效吸引数字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做强做优宝安区数字文化产业链“四链”建设。
2.扶持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鼓励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一是重视“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对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韶音科技、影石创新等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隐形冠军”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和文化智能装备领域的“行业单项冠军,助力宝安区文化产业向“高精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有效引导宝安区中小微企业在骨传导耳机等智能穿戴产品、智能音响设备终端、VR全景摄像机、数字动漫数位屏等特色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围绕数字文化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专精特新”方向,促进形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梯次发展格局。
彭思思: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 习近平:《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5/content_5668369.htm,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4月20日。
[2] 《宝安文化产业亮出一张张喜人成绩单》,潇湘晨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707227047170255&wfr=spider&for=pc,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4月27日。
[3] 李庭新,肖慧涓:《厚植产业发展壮大沃土,宝安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澎湃政务,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495444,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4月。
[4] 资料来源: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内部数据统计资料。
[5] 资料来源: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内部数据统计资料。
[6] 李薇 陈云强 朱芳:《深圳宝安发力影视产业发展新赛道》 ,羊城派,https://www.sohu.com/a/489875651_120046696,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3月2日。
[7]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化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基于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深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数据》,2020 年 8 月。
[8] 彭思思:《跑出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深圳特区报,202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