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深圳市公共文体服务发展现状
2015年,深圳公共文体事业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文化强市”建设,直面阻碍公共文体服务发展的短板与突出问题,创新公共文体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突破与发展。
(一)公共文体空间设施建设
一是一批原特区外新建公共文体空间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文体设施空间布局趋向合理。深圳书城宝安城、宝安区图书馆新馆等相继建成使用。其中,深圳书城宝安书城采用“书城+”模式,围绕“知识和创意”跨界组合了影城、培训、创意文化用品、品牌餐饮等项目,融合阅读、演出、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特区一体化后在原特区外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创意综合体。
二是一批城市文化地标性设施建设改造工程进展加快。当代艺术与规划展览馆主体工程如期完工,美术馆新馆、图书馆调剂书库设计招标进展顺利,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馆新馆、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当代艺术与规划展览馆是福田文化中心区最具规模的一座公共文化设施,将提供当代艺术展览、展演、会议、公共文化服务等多元功能。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已完成国际招标方案评审工作,深圳美术馆新馆定位为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的综合美术馆;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项目定位为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基础配套工程、深圳市 “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重要资源平台,阅览座位达1000座以上。
三是区域级公共文体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南山区博物馆进入收尾阶段,坪山新区文化综合体、龙岗“三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公共艺术馆)、宝安区青少年宫、南山文化馆等一批区级文化设施主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盐田区图书馆新馆、盐田区游泳馆、盐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文体活动设施集中启用。其中盐田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国内首家“智慧图书馆”,借助信息可视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搭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一体化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
(二)公共文体服务产品供给
一是重大文体节庆凸显城市文化魅力。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第十一届创意十二月、第四届钢琴音乐节、国际标准舞世界杯公开赛、深圳青年影像节、国际魔术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博会艺术节、外来青工文体节、深圳戏剧节、少儿艺术花会等一大批品牌文化节庆。“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城市文化节庆品牌体系初具规模。其中,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被正式列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合会(WFIMC)”成员,成功跻身国际常设性艺术赛事。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设计之都”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此外,2015年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庆祝深圳建市35周年为主题,策划举办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希望》、关山月抗战主题作品展等主题文化活动,以艺术形式讴歌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特区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取得强烈社会反响。
二是文艺精品创作再结硕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以文学工程、音乐工程和影视工程、美术工程四大工程为示范带动,通过举办深圳创意舞大赛、中国深圳电视小品戏剧大赛、深圳青年文学奖、DV大赛和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等全市性文艺赛事,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进一步提升打磨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并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受到广泛好评。《风雪夜归人》、《雷雨》获白玉兰戏剧艺术奖,填补了深圳在该艺术奖项上的空白。粤语音乐剧《大鹏的梦》、现代粤剧《驼哥的旗》成功首演,粤剧《雁翎公主》入选广东省文化厅地方戏曲剧交流演出剧目。大型评剧《风起同仁堂》经过改版,完成了同名电影的拍摄。组队参加文化部“群星奖”决赛、中国老年合唱节等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深圳艺校学生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比赛获奖,邓伊然在第二十三届捷克赫仁国际少年大提琴比赛中荣获第二组第一名,钢琴专业、双排键、手风琴等专业学生也屡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获奖,毕业生参加高考重点率达60%。罗湖歌曲《庄严的国徽最美的花》获中央电视台2015新春原创音乐会一等奖。南山区粤曲《红梅记之鬼怨》获全球微粤曲大赛铜奖。
三是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公共图书馆方面,全市公共图书馆发布“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业务规范,搭建起科学的统一服务技术平台。2015年,全市234个各级公共图书馆及240个自助图书馆已经加入统一服务行列,实现了一证通行、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全年经由统一服务平台处理的文献流通(含借、续借和还回)近430万人次、1872万册次,同比增加3.88%、13.7%,公共阅读服务成效显著。福田区图书馆继续打造“阅读功能区”,整合福田辖区2个市图书馆、14个区总图书馆、8个街道图书馆、95个社区图书馆以及福田数字图书馆的阅读资源,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面向辖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服务。少儿阅读服务方面,以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中心馆,全市中小学校图书馆为分馆的馆校联盟机制——“常青藤计划 ”进一步成熟,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84所中小学校加入少儿阅读“常青藤”联盟,基本实现全市儿童阅读服务的通借通还,共建共享。自助图书馆建设方面,新增自助图书馆20台,自助图书馆布局进一步优化,辐射人群和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全民阅读活动方面,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组织市民阅读座谈会、“年度十大童书”评选等101项158场读书活动,覆盖人群更加广泛。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活动,紧扣“互联网+读书”年度主题,开展阅读分享会暨“书香中国万里行•深圳站”等主题活动943项,进一步突出全民性、群众性。深圳阅读推广人协会正式成立,阅读推广人培训班顺利举办。开展60场“阅读推广人进社区图书馆”活动,推动阅读推广工作深入基层。建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组建“阅读推广联盟”,打造集阅读、互动、信息发布于一体的阅读推广和服务平台。
四是公共文体惠民活动更加丰富。2015年,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通公共文体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打造更加丰富多样、接地气、受欢迎的公共文体惠民活动。策划举办新春艺术关爱系列活动39项,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公益文化进社区活动,把300余场京剧、粤剧等高雅艺术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周末系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全年举办“周末剧场”、“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等周末系列活动178场。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外来青工文体节,26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5万名外来青工参与。策划组织“戏曲名剧名家展演”、“第二届宝安戏曲娃系列活动”,推动戏曲艺术普及与传承。开展“南粤幸福周”活动73项,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成功举办文化志愿者进校园、下基层、进部队、进福利院、敬老院演出等系列活动。
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获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截至2015年底,宝安累计招募“文化义工”4356人,采购“文化钟点工”450名,提供41个项目的常态化服务,聘请文化辅导员20名,成为宝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服务人群近2000万人次。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系列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截至2015年已上演超过100场次。福田区“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南山流行音乐节”、龙岗区“乐杜鹃”、“迷笛”、“热波”和“草莓”四大音乐节等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
五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组织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全民健身活动月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月月有大赛,周周有活动”的全民健身格局初步形成。全年投入1500余万元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单项体育协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调动了体育协会的积极性。“绿道健身低碳生活”自行车骑行活动、“为爱奔跑”盐田山地马拉松、深圳(大梅沙)国际风筝节等已成为我市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成功举办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全国桥牌俱乐部女子联赛、中国业余网球公开赛(深圳白金站)、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广东省钓鱼联赛等省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为广大群众搭建展示平台。组织开展“体育有约”、“全民健身大讲堂”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等公益活动40余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公益服务超过1200小时。招募体育义工人数达5000余人,志愿服务近9000个小时。
(三)公共文体服务机制创新
一是公共文体服务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拟定《深圳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并制定《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深圳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配置标准》、《深圳市公共文化采购目录》等系列标准和制度。拟定《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指导意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优惠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各项功能,全面开展预约服务,完成国民体质测定9万人次。创新群众体育工作模式,探索实施乒乓球项目“大众业余锻炼技术等级标准(段位制)”,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以及在公园建设简易体育设施。拟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发布《深圳市公共文体场馆文明行为公约》。《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出台,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将深圳读书月法定化,设立“未成年读书日”,明确和规范了政府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责任和行为。
二是全市公共文体服务机构资源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显著推进。公共图书馆方面在“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推动,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为服务节点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进一步加快,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统一业务规范平台基本建成。文化馆方面,深圳市群众艺术馆牵头成立全市文化馆联盟,该联盟由全市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体中心加盟组成,目前,除了坪山新区、龙华新区暂未建立区级文化馆(文体中心)之外,各区(新区)文化馆(文体中心)均已成为联盟成员,以此推动全市文化馆(站)资源共享和服务效能提升。
三是公共文体服务数字化、“互联网+”趋势显著。数字文化馆建设初见成效,门户网站、微信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上线测试,数字化内容已完成制作6Tb容量。“福田文体通”、“南山文体通”、“光明文体通”等一批区级文体服务移动集成平台上线运行,整合场馆预约、活动报名、信息查询、文化惠民、服务评价等多种实用功能,成为解决文体服务供需对接问题的有效方式。此外,全市各类公共文体机构基本实现微信公众账号“全覆盖”,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资源,探索公共文体服务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模式。
二、2015年深圳市公共文体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原特区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
2015年,随着特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原特区外一大批公共文体设施建成使用或开工建设,原特区外地区公共文体服务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因历史欠账突出,发展阶段差异,原特区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原特区内外公共文体设施布局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如,福田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0.25平方米,而龙岗仅为0.08平方米,福田是龙岗的3倍。南山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为1.71平方米,而光明新区仅为0.38平方米,南山是光明新区的近5倍。在建设水平上差异更大,如市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全部集中在原特区内,主要在福田、罗湖。原特区内基层图书馆达标率达100%,而原特区外仅为60%。内公共文体服务发展不均衡。
(二)社区基层公共文体服务建设相对薄弱。
深圳虽已建立相对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但社区基层公共文体空间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开放时间不足、空间设施老旧、便捷舒适度不高、文化氛围缺乏、服务效能不高、重复建设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社区基层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保障与服务标准。深圳的基层公共文体空间主要图书馆(室)、文化站(室)、文体中心等组成。在整体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基层公共文体空间的建设与运营缺乏相应的保障标准,挪用、占用基层公共文体空间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社区基层公共文体空间运营的保障主体不明确,专业人员不足,投入无法保障。根据现有的财政政策社区一级公共文体设施的运营经费由街道、社区自行投入,资金、人员、活动上均无法保障。三是社区基层公共文体空间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标识。目前尚未有全市统一的公共文体空间设施形象标识。特别是社区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布局上随意性相对较大,存在周边配套不足,交通不便捷等问题,无法达到相应级别公共文体空间的服务半径。四是新建商业写字楼、住宅社区配套小区公共文体空间建设保障机制不健全。根据深圳国土规划委出台的相关建设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应配建相应的公共文体设施,但后续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管,导致开发商随意变更性大,建成后缺乏公共文体部门介入,后续持续运营存在问题。五是基层公共文体服务存在文化、民政、党建、计生多条块重复问题,服务与资源力度不够,造成服务效能不高,吸引力不够。
(三)公共文体服务数字化建设尚须进一步提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文体服务+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深圳公共文体服务数字化建设水平与其作为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地位还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一是与上海、北京等国内一线城市相比,还未建成全市统一或区域统一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点单配送平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仍相对滞后,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文体服务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二是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数字化应用与体验不足,发展相对国际、国内一流公共文体场馆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当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大数据挖掘等热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文体场馆导览、文体培训、文体项目体验、文体服务定制等服务当中,但目前深圳公共文体服务场馆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还相对落后。
三、2016年深圳市公共文体服务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创新公共文体管理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快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全市文化共建共享。细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构建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基本公共文体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公共文体服务绩效评估试点,探索建立公共文体需求反馈机制。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体服务常态化、规范化。总结推广福田区文化议事会制度,鼓励设立文化议事会、文化咨询会、文化顾问机构,推进区级公共文体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二)创新公共文体空间营建机制。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文化强市的总目标,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代表深圳城市文化形象的文化地标,创新文化空间营建机制,整合和连接各类文化空间,逐步形成2-3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文化核心区。推动原特区外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坪山新区文化综合体、龙岗中心区“三馆”、宝安中心区青少宫和石岩书城文化综合体,加快启动建设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布吉文体中心、观澜文体公园和龙华文体中心等一批区级标志性文化设施,缩小原特区内外公共文化设施差距。加快龙岗书城、光明书城、龙华书城、湾区书城等规划建设,支持建设创意特色书吧,形成“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格局,打造“书香之城”。支持安托山博物馆群等依托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设施群。进一步完善、优化、活化基层公共文化空间。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推进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创新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侧改革。
推动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文体场馆联盟机制,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探索建成以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街道文化馆(站)、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总分馆体制,实现各级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项目公示、错峰服务、延长免费开放时间等手段,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重点在原特区外和来深建设者集聚的厂区、生活区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实施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制定面向社会力量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与实施细则,完善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加强文化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区治理。
(四)创新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机制。
建设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实现公共文化场所WIFI全覆盖,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数字化研发应用,鼓励通过社交软件、移动APP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方式与内容的数字化、移动化和便捷化。探索建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和大数据平台,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文化“一站式”、“订单式”、“互动式”服务。
(五)创新公共文体节庆建设机制。
借鉴巴黎、伦敦、爱丁堡等国际先进城市品牌文化节庆的建设运作经验,在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文博会等品牌文化节庆的基础上,以国际化的视野,城市文化特质,打造、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未来将努力将文博会艺术节、深圳合唱节打造成为大型国际化文体艺术盛事,力争在2020年引进举办“世界合唱比赛,推动创办国际科技影视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等3至5个新的国际化品牌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建立“城市文化菜单”,以市民受众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品牌活动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
高小军: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