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和人员简介
中心大事记
文化大事记
深圳文化研究内刊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文化产业研究
更多
深圳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战略背景和 发展历程分析
新时期文博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宝安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新技术新媒体与增强深圳文化产业优势研究
金融危机下深圳文化消费企业调查报告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现状
建立完善体系 保护知识产权
国外有关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经验与启示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更多
2022年深圳市文化质量指数测评报告
2021—2022深圳市公共文体服务发展报告
2015—2016年深圳市公共文体服务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
从公共文化政策看文化管理类学科的构成
中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政策、类别、建管模式
我国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实践
深圳非政府文化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探析
中国文化模式重建与港台经验
2014-12-29
毛少莹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研究员)
改革开放30来,中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历史巨变,一种被称为“中国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似乎正在形成之中,并以其迥异于西方的经验,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就文化领域来看,讨论涉及的话题不少,但视野似乎不够开阔,突出的表现为要么只将目光聚焦于大陆地区内部,要么只将目光聚焦于狭义的“文化”(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等)内部。如30年的文化成就的简单罗列,文化体制改革的局部反思等。然而,面对这样一轮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文化领域的回顾与前瞻理应拓展更广阔的视野,从推动文化现代化,重建富有现代意义的中华文化模式的角度,从推动社会全面转型,实现“深度”或曰“整体”现代化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这样一种思考下,本文想指出,作为中国的一部份,作为中华文化圈中最成熟的现代化地区,近30年也正是香港和台湾社会突飞猛进,整体现代化成型乃至完成的时代。作为中国文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分化重组”并与西方等异域文化“嫁接杂交”结出的奇花异果——香港文化和台湾文化,其发展建设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上述问题的重要参照。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至少可以追溯至以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由此开始,中国进入“文化转型”期(所谓“文化转型”,按照著名学者冯天喻先生的说法,即指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整体性变革)。作为直接因鸦片战争而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被迫地被置于文化转型的前沿境地,此后至今160多年来,香港在大部分时间与祖国大陆隔绝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转型之路。
如果我们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将文化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那么,概括来看,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香港较早建立了以英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香港拥有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最自由的贸易区之一。政治领域,香港虽然尚未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但是,香港源自英国典章制度的一整套现代行政管理模式,有效地适应了香港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公共管理的需求,政治稳定开明,政府高效廉洁,社会管理卓有成效。非制度层面,虽然就一般的文化艺术来讲,香港文化曾经被很多人看不起,但是,以现代化的视角观之,其实香港文化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作为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香港在英治时期,长期实行“消极不干预”的文化政策,加之没有“文革”等历史浩劫,文化环境开放,客观上形成了香港文化中西杂交式的自由发展之中。进入1980年代,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市民富裕程度的提高,政府因应公众需求,开始兴建文化设施、创办艺术节庆、资助公共文化、发展表演艺术等,市民文化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实行的文化政策,也基本上只是一种“回应性”的文化政策,包容多元价值,并不强调意识形态的统一,文化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大。总之,英式教育、殖民背景,一方面是培养了大批懂英文,熟悉西方文化的香港人,科学理性、契约精神、时间观念深入人心,而西式餐饮、礼仪、服饰等渗透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香港固有的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岭南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等也长期得以保存,这使得香港文化可以自由地杂糅中西,加之国际化的移民人口结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香港文化更是获得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香港资讯发达,言论自由,科学理性观念普及,守法、守时,诚信、讲求契约和效率。总而言之,无论是制度文化还是非制度文化层面,香港都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成功结合的地区。从现代化的程度,或者说从文化模式、文明模式的角度来看,正如香港学者金耀基、陈云等人所指出的,香港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精英管制(政府)、普通法(英美法)法治、个人主义(市民)和现代企业家精神(工商界)基础上的,中西交融,独具特色的“香港模式”。以现代化的视角观之,香港的整体现代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也同样长期与大陆隔绝,走了一条与香港又有不同的文化转型之路。众所周知,台湾百年来与中国大陆长期隔绝、聚少离多。由于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台湾一直处于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前沿地带,这也带来了台湾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自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包括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核心。此后,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大批文化精英移居台湾,加之国民党政府将中华文化意识形态化,台湾的中华文化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进入20世纪60年代,台湾由农业社会急剧向工业社会转变,城市人口和受教育人口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推行市场经济制度,台湾经济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以及台美之间特殊的紧密关系,美国文化借助美国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对台湾发生全方位的影响,加之70年代后,大批赴美欧留学的台湾知识精英陆续回台服务,使得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更日益加深。此后,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经过80年代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政治体制改革,台湾社会全面转型,意识形态宣传与政治管控逐渐放松,社会氛围开放宽松,政府推行“富而好礼”的文化建设,建立艺术资助制度,保护文物古迹,奖助公共艺术,鼓励民间参与文化事务……台湾逐渐建立了以英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及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同时又广泛吸纳西方文明成果,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多元开放格局的现代化的“台湾模式”,成为一个中西文化结合、富有东方人情之美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地区。
综上,香港和台湾都有中华文化的根基,也都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了文化转型,并建立了基本成熟的现代化模式,其现代化的主要经验大体可以总结为:制度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吸纳现代文明成果;非制度文化层面,营造宽松自由的文化生态,以“有容乃大”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从而有效地维护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最终,实现推动整体现代化,实现了全面的文化转型。
这对我们总结30年的经验无疑是有启发的。近代以来,关于中西文化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一直在持续的争论之中。先是明末清初,随着利马窦等传教士东来,争论从是否接纳来自西方的异教和天文历算开始,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鸦片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热、21世纪的国学热,争论似乎仍在持续。但是,从港台经验来看,正如袁伟时先生所指出的,“随着中国在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上签字,随着中国加入WTO,中西文化在制度层面上的争论已经基本终结”。至于非制度文化层面,争论的焦点也不再是水火不容,先行一步的港台地区用鲜活的实例说明,走兼容并包、维护传统与吸纳外来成果、继承与创新并重之路,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总之,30年发展后的今天,如何总结发展经验,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推动我国大陆地区整体现代化的完成,重构中华文化模式,港台经验值得高度关注。
粤ICP备2021176894号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