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2014-12-30


 

黄士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动员部署了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其中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深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应是题中之义和必然之责。因此今后深圳文化建设的任务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特区的积极的新的贡献。下一步深圳文化建设应将关注视点和着力措施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价值观念建设,要围绕中央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推动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和深圳观念的传播推广。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第一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事项提出专门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24字。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意见特别强调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深圳一直重视城市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推广。早在1990年代就提炼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2002年又将城市精神进一步完善提升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2010年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更是推出了“深圳十大观念”的城市核心价值观。这些精神和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是一致的。如城市精神的“诚信守法”,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和“法治”精神,十大观念中的“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的是“平等”、“公正”、“和谐”、“友善”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的是“爱国”和“敬业”精神。但是不论是城市精神,还是“十大观念”,如何使其进一步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及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还有一个过程。因此下一步深圳还必须围绕中央提出的24字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以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路径,增强城市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认知认可认同度,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深圳城市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引领力和促进力。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要围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完善、服务完备、技术领先。
  机制完善主要是解决管办不分,包办自办的问题,管办分离既可以促使政府的职能转变,同时又可以提升服务。2012年福田区率先在辖区设立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办文化。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基本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管办不分造成的人力不足,策划不专,资源不够、反应不好等问题。建议可总结推广到其他行政区或者功能新区。尤其是四大功能性新区,实施的是超级大部制管理,更需要通过管办分离来推进公共文化的发展。    
服务完备的主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以及文化需求与服务的对接。标准化、均等化、需求与服务对接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根据深圳加快特区一体化建设的安排,推进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下一步尤其需要关注是的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推进新特区与老特区的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四个功能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滞后,更加需要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和财政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在标准化服务方面,建议政府进行相关的服务标准研究,根据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标准以及经济发达城市的水平提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标准。在均等服务方面,建议加强对厂区外来建设者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在需求与服务对接上,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深入的调查并根据未来方向调整目前的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形式,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技术领先的意义在于要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技术的先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使市民享受更好更多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前主要的技术关注点应放在移动互联网以及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动社交平台等方面。2013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加快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和重大文化工程的宽带联网,优化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深圳市政府也在2013年9月印发实施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到201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城市感知能力、网络传输环境及信息处理能力全面提升,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应用体系,促进社会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文化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其中内容之一。所以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使技术能够真正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上来,以技术领先来带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先以及市民文化权利保障的领先。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创意活力、业态创新、科技融合、产业开放等主题促进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效益,助力深圳经济发展转型。
  增强文化创意活力,重点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价值和创意含量,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尤其要关注和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及创意人才创业的支持。以此全面推进深圳“设计之都”的创意城市建设。
促进文化与科技结合,重点是促进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的科技化和科技的文化化。要促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与研发平台的科技成果应用向文化产业的转移。文化与科技融合所产生的文化信息服务业效益明显,成就了深圳的文化产业著名品牌,包括腾讯、华强、雅图、A8音乐等,未来还要继续推进两者的互动结合。

  促进产业新业态发展,重点要关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密结合而推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数字出版、数字视频、文化电子商务等产业都是依靠网络支持,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而崛起的云计算、大数据等,将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深圳文化电子商务呈现上升加速的态势,如走秀网成为世界时装品牌电商;芒果网成为在线旅游服务电商品牌企业;雅昌艺术网成为中国艺术品信息交易门户;聚橙网成为演出票务经纪电子服务提供商;这些都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发展的新兴文化信息服务企业。未来要继续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业态的支持。
促进对外文化贸易,重点是加快建设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借助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政策优势和深圳保税区转型升级的机遇,促进深圳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把深圳打造成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三大口岸之一。目前国家已在上海、北京先后设立两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并制订相应的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政策。广东省和深圳市已确定由深圳报业集团牵头申报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经与文化部沟通协商,并经文化部组织专题论证,初步同意深圳依托前海设立基地。2014年1月,文化部正式批准深圳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保税区。为此建议市政府要加快制订相关的支持政策,整合市内相关资源,共同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速体制机制创新,要围绕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资源的全国流动,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结合,推进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快国有文化集团转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影视集团等事业集团的转制改革,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主体。在转企的基础上探索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对全市文化企业中的创意型、创新型企业采取扶持措施,促进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或者中小板上市融资,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拓展业务市场。

  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企业。深圳金融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基金业募集了大量资金,但投入文化产业的项目资金比例很低。据市政府金融办公布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辖区基金数量共计393只,占全国1345家的29.2%,位居全国第二。辖区公募基金份额规模为8516.88亿份,净值为7367.74亿元。公募基金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要积极引导其对文化产业企业和项目的投资。

  提高产业园区建设质量。目前全市有3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总体效益不太理想,有的创意含量低,有的服务平台缺,有的借文化之名开发文化地产。建议从政策上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引导,尤其要控制创意含量低、依靠物业租金和政府补贴支撑的园区,鼓励发展文化创意集聚园区、专业园区和产业链整合园区。

  五、加紧学术文化繁荣,全面落实《深圳学派建设行动计划》,围绕打造“深圳学派”,推动学派理论、学科建设、学术平台和学术能力的提升。
  营造优良环境。一是要营造宽容的社会环境,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勇于攀登学术高峰,探索前沿领域。二是要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切实解放思想,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减少政治对学术的干预,给学术自由发展的空间,做到学术无禁区。三是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术批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整合研究力量。鼓励现有学术机构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成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课题组,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尤其是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整体学术研究水平。鼓励民间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强民间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形成具有深圳风格、深圳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集群,重点扶持科学发展观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等深圳现有的优势学科。积极支持经济特区研究、港澳台研究、创新文化研究等特色学科。瞄准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发展和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与自主创新、循环经济、文化立市、高新技术、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兴和交叉学科。
  (黄士芳,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粤ICP备2021176894号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