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少莹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开放,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分析特区文化及其蕴涵的价值观,正是观察中国人文化价值观变迁的最好视角。
上个世纪80年代,特区被赋予率先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正是市场交换、自由竞争,引发特区人价值观改变并辐射影响全国。以深圳最早的工业区蛇口为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蛇口人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于特区建立的第二年就堂而皇之地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挂到了大街上!今天的人可能难以想象,那对当时被极左思想禁锢日久又耽于空洞理论之争的中国,是何等的振聋发聩、切中时弊!还是蛇口,1988年,北京来的教育家与蛇口青年发生了一场关于义与利、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论,影响之大而被冠以“蛇口风波”之名。追求正当个人利益从此成为时代的潮流。而特区引发的关于“姓资姓社”的疑问,更是从地方“惊动”中央,带来对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
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特殊的移民人口,形成兼容并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心态及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进入90年代,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市场分工的改变,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开放的特区迅速成为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珠三角地区成为“世界工厂”。外向型经济使得特区人最早提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口号,并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而早自80年代起,深圳等地率先打破僵化的人事政策,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引来前所未有的移民潮。大批移民面对陌生的城市,在适应语言、饮食、不同风俗礼仪,尤其是急剧推进的改革步伐带来的新制度、新规则的同时,不单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心态的开放和包容也成为必然。“英雄不问出处”,深圳因此被视为中国最不排外的城市(深圳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普通话为通用语言的南方城市)。
文化的市场化带来大众文化的兴起、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审美取向的多元化。自80年代深圳出现第一家歌舞厅、开展第一次文稿拍卖开始,文化市场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文化开始与政治“相对分离”,更多地走向满足老百姓的日常娱乐需求。各种流行歌曲、外国大片、DISCO卡拉OK、盗版碟、明星新闻让人眼花缭乱。到90年代,中国人审美取向多样、价值观多元、文化消费多层次,西方观念冲击传统观念,大众文化“排挤”精英文化的格局已悄然形成。
消费与身份认同——以经济取向为主的价值观逐渐形成。特区作为“先富起来”、拥有大量外来人口的新城市,贫富分化相对明显,职业乃至住所变更都十分频繁。在一个“遇见陌生人的地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继续呆在这里还是选择离开?都成为很多特区人面临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给农村的老家寄钱、带外地来的亲友到豪华商厦消费的自豪中逐渐有了模糊的答案。更进一步,人们的身份、地位、品味、美好生活、理想世界似乎也在消费之中获得了提升与实现。脱贫致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仿佛第一次在如此多的人身上实现。于是,“赚钱”、“发家致富”——当代中国以经济取向为主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综上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是触发特区及中国人价值观变迁最主要的因素,所谓“启蒙”与“市场”的关系在30年的发展脉络中清晰可见。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原则、合理的义利观、追求个人财富的正当性、科学理性、开放多元、尊重个性、守时守信、环保等价值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中国正和平崛起,人类也正进入全球化带来的发展突变期。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的中国人,如何克服同样是市场带来的功利主义、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等负面影响,在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无疑,是最终完成中国人价值观现代转型、重建中华文化独特形态,贡献人类社会的关键。特区文化应进一步发挥特区优势,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