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文化部在深圳举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深圳)基地正式成立(以下简称“基地”)。
由于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这方面的研究力量还一直很薄弱,为了深入研究、把握国际文化贸易规律,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正常有序开展,掌握国际文化贸易前沿动态,增强中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民族品牌,切实有效的加强对文化贸易的理论研究和对我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指导,文化部决定分别在深圳市文化局所属“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下属“文化贸易研究所”分别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深圳地区的理论研究基地主任由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李新同志和深圳市文化局局长陈威同志共同担任。
“基地”职能在于:着眼于国际文化经济、贸易的整体态势,有针对性地对国际文化贸易、国际文化市场进行动态跟踪与调查研究,提交有关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有关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规划及报告等大型专题报告,供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总结国际文化贸易实践,进行国际文化贸易理论创新研究,把“基地”建设成为中国国际文化贸易理论研究的学术中心;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出去”,为中国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举办文化贸易官员和文化企业经营人员培训班,为提高中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出版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报告、文化贸易专刊等刊物;承办文化贸易论坛、交易会等活动。
深圳作为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市场经济机制较完善;地理位置毗邻港澳地区,对外交往频繁,国际化程度较高;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文化贸易初具规模。文化部下文后,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此项工作,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副市长闫小培等领导亲自过问此事。
闫小培副市长和专程来深参加“基地”授牌仪式的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李新、省文化厅和我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基地”特约研究员参加了“基地”简朴而热烈的授牌仪式。在授牌仪式上,闫小培副市长表示,“基地”要侧重于实证研究,通过解剖典型案例,分析文化企业实际运作中的得失和政府如何改进监管、服务措施,从实践中总结规律,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基地”在专职研究人员之外,还要包括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三方面的专家,可以聘请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理论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相关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做好研究和培训的工作,把“基地”建设成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的学术中心、党政决策机关和对外文化贸易机构的咨询中心。
授牌仪式后,还召开了特约研究员的聘任仪式以及首次研究课题招标仪式。来自清华大学、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等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和对外文化贸易机构的22名专家学者应聘为“基地”的特约研究员。本次共17个对外文化贸易研究方向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已经被“基地”特约研究员非常积极的认领,明年6月底这批课题将交标,相信明年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一定会初见成果,供党政决策机关和对外文化贸易机构参考,并且更好的为我国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今天还召开了对外文化贸易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热烈讨论了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上的差距。专家们表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的成立是顺应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也是由我国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由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它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专家们对如何加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工作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