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淀和现状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无法和其他历史名城相比较。深圳也是个移民城市,城市居民流动频繁,城市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作为城市的深圳建立于1979年,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建立于1980年,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城市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深圳的历史也一样短暂。深圳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现在深圳的大黄沙、咸头岭、大梅沙、小梅沙、下洞遗址等地均发现过当时人类活动的痕迹,历史和实物记载了深圳的城市建设早在1600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东晋宝安县管辖范围包括了现今深圳、东莞、香港及邻近地区,宝安可以说是深圳城市发展之源。
深圳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并不匮乏,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其移民城市的特点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深圳。
深圳市文物事业的政府主管机构是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管全市文化艺术、体育、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事业。文物工作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市级文物机构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市博物馆和市级文物考古鉴定所。
深圳市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共有47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1家,文物藏品8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万多件。
深圳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其中大鹏所城是深圳市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万世居、茂盛世居、南头古城址等13个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咸头岭遗址、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邓小平塑像等体现岭南特质和深圳历史的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
全市现已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116处,其中古遗址、古墓葬等地下遗存140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76处。迄今已发掘重要文化遗址20余处,遗址年代上溯新石器时代中期,下至晚清民国。
作为记载人类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既有本土的岭南文化,又有改革开放后外来的非遗项目。深圳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4项,其中国家级7项;代表性传承人153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等多种类别。譬如汉民族传统的舞龙、舞狮、舞麒麟,沙头角吴氏客家人的天后宝诞祭奠,万丰广府粤曲、粤剧,石岩客家山歌,沙头角沙栏吓吴氏鱼灯舞,南澳渔民娶亲舞、盐田的疍家人婚俗、宝安区粤式酥点等等。
二、深圳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制度创新
1、文化遗产的政策创新
《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传承城市文化根脉”,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
2017年颁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公益属性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文物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加快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支持筹办有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博物馆可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坪山区是深圳的客属地区,也是华南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根据地,保有大量的客家围屋和红色历史建筑。对于坪山区的历史建筑,政府积极开展全面梳理、归类和巡查,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结合文物所在片区的规划功能,保障文物开发与片区功能相一致,实现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合理利用。坪山区根据“一屋一策、分类实施”原则,探索出“文物保护+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对于不同的历史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措施,修缮后用作开展公益事业和公共文体活动,服务社区群众。坪山区正在推进南中学堂、盘龙世居、文武帝宫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其中南中学堂被打造为“坪山城市书房”,为社区提供图书阅读、美术展览服务;盘龙世居用作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文武帝宫位于商业街区,将引进社会力量打造简阅书吧。
自2008年以来,政府部门通过深入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先后公布了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订立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规范化。在资金扶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来自深圳市财政及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政府每年资金支持已增加至400多万元,用于扶持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市民的参与,需要亲近民众,融于生活,让市民了解和喜爱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政府每年积极开展“欢乐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等非遗活动和展演展示,宣传展示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每年派出大量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广东粤剧、醒狮、剪纸、杂技等非遗项目已先后在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新西兰等国开展文化交流。2018年10月,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正式举办,包括有“演”“展”“讲”“赛”四类活动共30多项,既有非遗项目动态和静态展示、非遗体验展、非遗作品创作大赛、非遗高峰论坛等活动。在保护一个城市非遗项目的同时,更以活动的形式普及和滋养城市的市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制定上,2009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制定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及《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保护暂行办法》。201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或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圳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基地、传播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颁布施行,完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基地、传播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在内容创新上,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节庆、本地民间习俗相结合,与深圳市的文化旅游项目相结合,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鼓励社会力量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捐赠和委托公益性文化机构收藏、保管和展出。对代表性传承人和荣誉传承人的认定和评估方面也进行了制度创新。
2、博物馆的政策创新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展厅,它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还起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多种功能。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
1981年,深圳市成立博物馆,随后十几年时间,深圳逐步建成市、区、镇较为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办馆方式多样化,博物馆种类不一,有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专题性革命纪念馆、民俗类博物馆、村史博物馆等。2008年,深圳博物馆新馆建成。深圳市文体旅游局2017年底数据显示,深圳现有博物馆47家,非国有博物馆31家,在深圳各类注册的博物馆中,仅有6家为国家评定的三级以上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为一级博物馆,南头古城博物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大鹏古城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为三级博物馆,博物馆现状和深圳作为中国一线大城市的身份还很不相符,远远不能适应城市文化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根据《深圳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圳政府部门正在制定《深圳市博物馆事业法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3)暨2030远景目标》,推动博物馆数量、规模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博物馆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博物馆制度创新和特色发展。
深圳的非国有博物馆占比很大,高达66.0%,有不少规模大、发展好,独具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1]。譬如,由皇岗股份公司投资的皇岗博物馆记载了皇岗村200余年的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由下沙实业股份公司投资建成的下沙博物馆展示了下沙村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南粤风情的传统文化。招商局历史博物馆是招商局集团创办的深圳第一家企业历史博物馆。通过展览大量丰富的史料、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自李鸿章创立招商局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招商局参与工业建设的风雨历程。越众历史影像馆是一所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民办非盈利学术机构,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影像资料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藏在海外的中国记忆”和“散落民间的深圳记忆”。 玺宝楼中国青瓷博物馆是深圳市首个民办博物馆,是国内外青瓷数量最多、我国展出青瓷数量最多、品类最全、体系最为完备的首座私立青瓷博物馆。
为促进深圳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2012年深圳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深圳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经费支持、场馆建设、寄展服务和业务帮扶多方面的扶持措施。实施以来政府已安排门票补贴2900万元,符合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每年都能得到10-50万元不等的门票补贴,确保了非国有博物馆的正常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2015年《博物馆条例》出台,2017年《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实施,从中央到省都推出了许多关于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2018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对原来的《深圳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进行了修订,出台《深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在提高门票补贴的基础上,新增了临时展览、社会活动补贴以及评估定级的奖励补贴,建立讲解人员劳务派遣制,鼓励非国有博物馆依法申请登记为慈善组织,以争取税收优惠政策等,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深圳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力度,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深圳非国有博物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是青少年,将传统文化贯穿到学校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喜爱中华文化,并为之自豪。
深圳学校的戏曲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2004年,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在全区选取8所中小学试点,开始“京剧进校园”活动,普及推广京剧,2007年开启“粤剧进校园”的实验研究。宝安区的“戏曲进校园”采用二级管理、团队带动的模式,由宝安区教育局和教科院统一组织活动,资源共建共享,既为学校节约了资源又确保活动标准化规范化、保障了活动的水平,如今宝安区已在40多所学校普及了戏曲艺术教育。罗湖区的“校园戏苑”活动由翠竹街道开始,10多所学校开办了京剧社团,学员数百人。龙岗区的“少儿戏曲坊”也培养了一批戏曲发展的传承人。戏曲教育让孩子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继而也影响到孩子周围的成人。
根据2017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深圳市政府部门通过组织专家及专业演出团队以讲演方式进入深圳小学和初中校园,组织观看戏曲经典剧目,开展戏曲教育活动,加强戏曲社团建设。依托“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活动,组织部分市属高中学段学生和家长进剧场观演。活动激发了深圳的青少年儿童对戏曲的热爱,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除学校的戏曲教育外,深圳青少年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不少活动已经持续举办多年,成为经典。譬如盐田区的“小桔灯”阅读活动。2007年4月,盐田区正式启动实施“小桔灯”阅读推广计划,从开心阅读、成长阅读、分享阅读、经典阅读和网络阅读五个方面联动学校,为盐田区少年儿童提供阅读资源。2017年4月又新推出了“小桔灯童读中华”和名师解读经典两个重点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名师走进盐田区中小学校园,为孩子们深度梳理、解读和点评中华优秀传统诗词、国学文化,除寒暑假每月举办1期,至今已举办了16期活动。黄埔中学的经典诗文诵读会、梅山中学的诗经工作室、红岭中学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水田小学的书法公益讲座,以及多次举办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和比赛,都展现出深圳在重视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努力成果。
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优化艺术教育环境。2011年公布了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共449所,包括深圳市福田区岗厦小学、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年公布了第二批名单,共1035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深圳有3所学校上榜,分别是罗湖区布心中学、光明新区下村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它们传承的项目分别为刻纸、民乐和阮乐。
4、传统文化项目的政府资助
深圳市财政及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多年来支持深圳公益文化团体和项目,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200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项目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使用财政性资金和集中使用的预算外资金,通过项目征集、招标、评审、竞价和监督实施5个环节,将公益文化项目授权或委托给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来承办。通过政府采购,深圳对传统文化的项目进行资助和支持,发动和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
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专项拨款和专项贴息的方式,对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公益性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和美术品征集收藏,民办博物馆门票补贴,高雅艺术票房补贴,文艺院团演出扶持等。
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由社会组织承办的“戏曲展演活动”以低票价和各种优惠措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每场演出100元以下的票占总票房的30%, 50元的票价占10%。招标采购的节目重点安排在龙华、宝安、坪山等原特区外及较为偏远的地区,同时要求在这些地区举办的场次要达到整个演出场次的80%以上。深圳粤剧周创办于2006年,每两年举办一届,是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的粤剧大舞台。创办于2009年的“戏聚星期六”每周六下午在深圳大剧院举办,通过解说、演唱、表演、观众互动相结合的形式普及戏曲知识。始创于2013年的“戏曲名剧名家展演”每年6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剧团和戏曲名角为深圳的市民奉献上精品剧目。这些经典戏曲活动正是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下成长和发展起来。
深圳市、区各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根据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提供的数据,平均每年资助该项目80多万元,截止2017年底共计资助500多万元;各区文化教育部门对辖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给予的扶持经费累计近百万元。
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除了扶持传统文艺项目之外,还扶持了一批深圳本地的民间文艺团体和艺术人才,使之在市场竞争和文化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罗湖现代戏剧社、紫荆戏曲艺术团、龙岗大围屋艺术团、宝安实验曲艺团等一批高水平的文艺团体。
5、传统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
在《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实现文化供给多元化、社会化。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
在深圳,深圳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积极参与和资助。深圳对艺术资助的基金会主要有雅昌艺术基金会、关山月艺术基金会、腾讯基金会、HelloKongzi教育公益基金等。譬如雅昌艺术基金会2012年成立,资助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关山月艺术基金会2013年成立,支持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创作、奖励优秀艺术人才。腾讯基金会2006年发起筹备,以“腾讯网络捐赠平台”、“益行家”“腾讯公益网”等产品为平台,在乡村发展、教育、扶贫、紧急救灾、员工公益、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开展公益活动。HelloKongzi教育公益基金2015年由博林集团成立,用以助学济困、教育、传统文化宣传、扶贫赈灾等方面。
2016年,腾讯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携手三年共同开发了一系列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表情包、高校游戏创意制作大赛,召开国际数字文化艺术论坛和展览,成立创新实验室,举办“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大赛,将传统文化以现代科技形式展示,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化模式,共同探索文博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渠道。
博林集团下属的博林文创2014年启动“文化再造”计划,以全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启蒙、传承中华文化,融合当代世界。比如,HelloKongzi项目,以卡通的孔子形象,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精髓,通过空间、影视、娱乐和文化演艺四大板块,开展全球文化巡展,传播“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文化普世价值观。
2012年的重阳节,几个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的金融界人士创办了深圳市诗书礼乐研究会,目前会员已超过200多人,他们中除了来自深圳社会各界的人士,也不乏北京、上海等地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这是一个专注于中华经典诗书礼乐推广和传播的公益阅读组织,在深圳的图书馆、园博园、各社区街道以及各区学校开展过300多场公益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讲座、沙龙、音乐、舞蹈等,还在福田区、南山区协助成立了两个名师诗经工作室,协助盐港小学成立教师诗经合唱团、坪山区中山中学成立学生诗经合唱团、信息学院成立诗经基地等。2018年,诗乐会计划成立诗书礼乐教育基金,提高网络推广和资金投入力度,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支持诗书礼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