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霞
也许深圳应该是最具科幻感的城市,因为它拥有强大的高科技产业的现实支撑,科技无时无刻地的、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深圳作家庞贝,从沉潜于千年前古典意蕴的《无尽藏》中华丽转身,嵌入到当下蒸腾的现实世界里,并以奇妙的科技元素组建科幻的文学空间,以“独角兽”的勇气、智慧、优雅和力量,让深圳这座城市与科幻相遇,不知道在虚拟的文学世界里,究竟能撞击出怎样绚烂的火花。
一、熟悉而陌生的科幻城市
庞贝在作品《独角兽》中搭建了曲径分岔的迷宫,那是他重新构想的城市的时间与空间,而独角兽则是他想象中的城市的未来市民。在这样一座人机交互的未来城市里,后人类时代的人们依然在工作、生活、演绎着爱恨情仇与延续历史文明。一切井然秩序,理性而正常。仿佛这不是幻想出来的世界,而是真实的世界就本该如此。庞贝的《独角兽》并没有像其他科幻题材的作品一样过分地天马行空,而是理智地控制着思想的缰绳,并没有任由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创造出一个完全令人匪夷所思的后人类的城市,而是让这座城市尽管以科幻的光影为背景,却依然如此真切地存在,清晰可辨。
作品《独角兽》中所呈现出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庞贝曾坦言道,他笔下的南方之城就是深圳,是他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城市,这是被他复制和转化了真实的世界,因此而透露出一种既亲切又熟悉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深圳作家书写科幻城市的优势吧。然而,这一切又都在连接着未来,它是一座通向未来的城市,因此又显现出几分陌生与神秘。亲切与神秘遭遇,熟悉与陌生相交,于是织就出城市的经纬与肌理,由此呈现出了科幻与文学艺术的迷惑与魅力,这也许就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透过昏暗的玻璃,我再一次俯瞰身下的这座城市。雾霭中的城市,高楼密布的城市,有些大厦的天台有花树,有些则只是空空的秃顶。高楼之下是街道,灯火闪耀的街道。车流、人流、物流,在这座城市的另一维度,还有看不见的数据流。那是一个看不见的网络,那是由手机、电脑和传感器构成的网络,海量的数据正以人们看不见的方式在流动。他们说数据就是财富,虚拟空间便有了众多挖矿者。夜以继日地挖掘,日积月累的财富,这些看不见的数字,它们眨动这欲望的眼睛,它们也借由炫目的灯光而显形……”
这是庞贝在《独角兽》的开篇展示给我们的城市的另一个维度——科技的城市,科技是通向未来的路径。庞贝曾经说,他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设想,应该在未来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批评界对这部作品的定义是科幻现实主义,是具有科幻色彩的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也就是说,不管加以如何的科幻的文学幻想,都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土壤,都是以深圳城市科技创新为背景,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科幻故事。虽然它们在今天的世界中暂时没有发生,但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而理性的支撑,幻想出来的故事与城市生活大背景下有着情感关联。作家也在不断地试图在开启人与城市之间的新关系,这种新关系的桥梁就是科技。科技的力量似乎无所不能,以它的创新性带来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城市的新型的关系。
主人公艾轲、何适、林韵都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原型人物,他们或者有着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传感专业的博士头衔,或者是牛津大学计算神经科学博士,总之都是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这就意味着他们掌握的绝无仅有的技术。然而,“这场开启人类新时代的人工智能竞赛中,技术其实比资本更重要,而技术源自人的智能,源自那些技术天才的大脑”。由于技术的应用,作品中出现的无人机、测谎仪、机器蛇、远程定向录音、无人驾驶,甚至可以陪伴人类的Alpha—3等等,都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与技术的紧密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城区,需要通过传感器数据支持城市的规划与决策。艾轲、顾濛这种科技人才,他们是城市的创造者,在深圳这座城市中,有多少像艾柯、顾濛这样的科技人才的大军活跃在科技领域内。当然他们同时也是城市的使用者,他们为更多的使用者而进行创造,而作家庞贝则是城市中有远见的思想者,他思考的是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同时他也是城市的创造者与使用者。但最重要的是,他用科幻与文学的想象塑造了文学人物的形象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学形象,亲切而新鲜、熟悉而陌生。
庞贝描绘的未来的科幻城市,表面上似乎抽离了历史,超越了现实,但是实际上都是城市日常经验的想象。因此,当科幻与城市相遇之时,城市不仅仅是科幻的背景,而是城市里包含着科幻的无限能量,科幻融进城市的血液,科幻将城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熔铸于一体,使得深圳城市的文学形象有了新的辨识度。在此之前,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学形象是模糊不清的,它完全不能等同于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的文化品牌效应,也不能等同于任何一座以历史时间见长的,例如西安、南京这样的古都。独角兽表面上是指那种快速成长的估值上亿美金的新企业,而庞贝对于“独角兽”的科幻文学塑造,这里被作家隐喻为新城市独特的气质,如同独角兽一样,可是独角兽不是狼,独角兽固然有力量和速度,但是更有智慧,应有某种优雅的风度,因为独角兽也是光明的象征,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塑造了深圳城市科幻感的这一文学形象,散发着科技智慧的光芒,改变了深圳一向以经济奇迹著称的模式化,这不能不说对深圳城市的文学想象的一次巨大的改写与飞跃。
二、科幻城市的情感链接
庞贝的《独角兽》中的科幻城市是未来的城市,未来城市中居住的是后人类,但科幻城市并不是因此而成为冰冷的时间与空间的组合,它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确切地说,它是一座有情感链接的城市。庞贝在《独角兽》的讲述中告诉读者,情感依旧是后人类时代生存下去的绝对力量,独角兽并不是一具冰冷的机器人,后人类也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正如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是古典时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台词:“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这仍然是后人类社会精神支撑的座右铭。
作品中除了浓重的科幻色彩和科技知识含量较大之外,作家庞贝无处不在地提醒读者,即便是在科幻的城市中,流通的法则依然是有重量的思想,依然是善良与智慧。科幻城市的前提是智慧城市,智慧的城市仍然要以情感为主要的流通的血脉。在科幻的笔下,未来城市也是一个行为的主体,如同人物一样可以展开行动,因此,未来科幻城市也充满着人类的情感。《独角兽》中描绘的未来城市,依然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并不是炫酷地不可一世。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城市中因大雨而导致路面积水,为排水而打开的井盖,往往使得行人失足落井,这是一个屡见不鲜的城市现象,作家庞贝精准地使用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智能传感相结合的技术,在消防中心的大屏幕上即时显示出每一个井盖的位置,区域内为那些因为排水而打开的井盖都竖起了风吹不倒的小红旗,旗杆的顶端还有红灯闪烁,提醒行人即时避开,以免落入井中。这莫非是作家庞贝的新技术专利发明?不。这不过是作家企图用虚拟城市去遮蔽现实的粗粝,这其中充满了作家温暖的情感,不过这份情感加入了技术的含量。
作品的主体仍旧是一则爱情故事,些许有点儿陈词滥调,但并不影响作品情感的精彩表达。艾轲与林韵的爱情艰辛而坎坷,尽管艾轲被陷害入狱,林韵受辱后而远走异国他乡,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而终止。最终,他们的爱情战胜了邪恶的力量。更饱含隐喻的是,在艾轲与顾濛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创造出了与林韵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着与林韵一样的智慧、美貌和情感。在多年之后,也就是进入数据霸权的时代,出现了新的物种,它们是仿生人。其中,有一个拥有所有林韵的记忆的仿生人,她仍旧记得这段浪漫而无果的爱情,她与另一个继承所有艾轲记忆的机器人在伤感地聊着曾经的诗歌与爱情,他们的恋爱仿佛是一首抒情诗。因为他们在多年以前被扫描和复制原人的大脑神经。虽然过去了太久的时间,这段爱情却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时空,在机器人这里完成了永恒,将永远地存在下去。
“可你毕竟不是从前的那个林韵……”
“谁若守望,谁便会看见。”
……
“好吧,你就是林韵……”
那么,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回到了人自身的情感问题上,这是科技时代的文化矛盾冲突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说,《独角兽》以前瞻性的设想,对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探索,将科学技术、情感关系与社会伦理共同作用在一起。作家的本意是他所描绘的科幻世界并不是完全的虚拟,而是以现实的社会性事实而存在,以人类的情感链接而成的具有想象性的科幻城市。
当然,作品中也存在着批判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作家庞贝在作品中不断地使用世界著名画作《拾穗者》的隐喻来表达自我的情感。法国画家让·富朗索瓦·米勒在十九世纪创作的这幅油画《拾穗者》的原意是对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悲悯和同情,庞贝却是对城市贫富不均现象的抨击。即便是到了后人类的时代,社会阶层的极大差异仍然存在。这是关于财富与道德的思考,这是创富时代的道德重新建立的问题。主人公中的反面人物何适盗取的秘密文档就藏在这幅画里,我们所要讨论的当然并不是作家的审美修养,而是从这个细节的描写来打开作家试图在创富的科幻城市中所要张扬与标榜的一种人文精神的力量。
三、科幻城市的新世界渴望
在《独角兽》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庞贝以科幻的方式对城市的书写和想象,呈现出他自己独特的把握“城市”的方式,这种文学表达方式也彰显了深圳这座科技城市的独特性。那么,首先要分析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城市的科幻书写?也就是说,城市文学与科幻书写相遇的理由是什么?有学者指出,“在启蒙主义对人类心智改造失败的哲学背景下,AI重燃了人类对新人和新世界的渴望”。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话语的历史角度可以梳理出城市科幻文学产生的源头,人们试图用科幻描写的方式来重新启发与激活人类的智慧与心灵。这也许是对城市科幻书写产生的最恰当的解释。实际上,作家对科幻城市的书写,在文学的创作上也有其逻辑起点,文学的本质需要一刻不停地创新,任何模仿与重复都是文学上的大逆不道,获得称赞的途径就是要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与新的文学世界。那么,如何创造新的世界,科幻文学也许是一条最简便的捷径,通过它能直接呈现一个陌生的乌托邦世界,完全不受现实因素的制约。科幻的城市无疑就是被想象和塑造出来的崭新的世界。可是事实证明,如果仅仅是科技膨胀了城市,城市并不因此能进入到更高级、更文明的社会形态中去,只有文明的社会文化与高科技的匹配,才有成为文明城市的可能。因此,一座城市中如果只有单一的科技呈现,而没有文明的羽翼来保驾护航,科技也会显露出它苍白无力的时刻和状态。
设置人类未来在高科技的虚拟的空间内生存与发展,人们极其渴望新世界的出现,不惜以虚拟科幻的方式去建构这一个新世界。那么,其实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逻辑源头。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对目前现实情形的厌倦与不满,所以产生对新世界渴望的种种想法。这种厌倦与不满一直激励着作家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圈,把人类自身放置到陌生的世界,再去创造一个闻所未闻的新世界来。庞贝在《独角兽》中描绘的就是未来的生存图景,科技主导了后人类的生活,这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韩少功也曾撰文《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不禁要严肃思考是否这种机器人组织机构代替了人类的组织机构之后,也许真的就能避免现实中诸多的问题与遗憾。郝景芳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也是城市与科幻相遇的一个典型案例,作品中也在渴望着另一个新的世界,那就是把现实中拥堵的北京城像折叠纸片一样折叠起来,之后就会获有三重空间可供人们使用。所有这一切的幻想直接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焦虑与不满。作家折叠的不是城市,是要折叠城市的焦虑与无奈。所以说,这种文学隐喻的表达是科幻文学需要承载的一种表达方式。科幻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喻的文学空间,这个空间是对新世界的渴望。
那么,究竟人类内心渴望的新世界真的是全新的世界吗?其实并不是。科幻文学中所幻想出来的新世界并非是真正的新世界。庞贝笔下的城市与科幻的相遇的途径,其中有文明做纽带,有情感做链接。这里已经展现了作家的立场与表达。城市与科幻并不能在真空中相遇,它需要附加的因素作为条件。渴望新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可以做进一步的升华,科幻城市也可以被想象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它有着对新世界的渴望。这个新世界不仅仅是科技的世界,重要的是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