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生息角度看深圳文化空间再造——以金啤坊为例
2024-07-15
摘要:在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众多的工业遗产,在深圳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去留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护工业遗产主体、保护范围的界定、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等问题都需要给与全面而深刻的思考。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城市生息为主题,金啤坊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展场,历史上的金威啤酒厂被打造成深圳特色文化街区,以文化的名义保留下来,展示了深圳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对城市文化空间再造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城市生息、深圳、文化空间、再造

 

 

 

 

 

刘洪霞[1]

 

 

 

在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众多的工业建筑遗产,在深圳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去留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主体、保护范围的界定、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等问题都需要给与全面而深刻的思考。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城市生息为主题,金啤坊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展场,历史上的金威啤酒厂被打造成深圳特色文化街区,以文化的名义保留下来,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也是深圳第一例融合工业遗产保护的工业拆除重建项目,展示了深圳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对城市文化空间再造的完美结合,这种复合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具有先锋示范的作用。工业遗产是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梳理与分析其中的过程与理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它对于城市工业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备借鉴意义。

 

 

何谓城市生息?它是指城市作为一种生命体,应该是人与其他生命的共同存在。“生息”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规律。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城市不仅有自身生长的过程,也有吐纳生息的时刻,城市也要休养生息,有生有息,是一种空间里的时间感,一种有着强烈时空感的命题,也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表达。深圳这座城市经过了40年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喘息的时刻,对未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工业遗产,需要给它们一个喘息的时间。具体表现的实例——深圳金威啤酒厂生长成为金啤坊艺术街区的过程,成为深圳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项目,工业历史建筑遗产服从了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城市的休养生息,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的再造。“在城市文化空间再造中对工业文化遗产的生命重塑,是一个面对死亡的抗争过程。置换工业文明形态中的空间内容,从而使得工业文明得以以文化遗产的形式获得新的生命”。[2]以此,可以改变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视角,将城市生息的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共益创新。城市生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更是为了可再生的未来。

 

1985年,金威啤酒厂开始筹建。1990年,投入生产,曾经一度繁荣。2012年之后严重亏损。作为深圳的本土品牌,金威啤酒厂经历了自身的繁荣与衰落,也记录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同时标识了一代来深建设者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金威啤酒厂工业遗产的去留,经历了长时间激烈的争议。因为金威啤酒厂的工业建筑并未有定级,也不在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名录内,所以没有明确的可供参照的标准。一时间,处于深圳核心优势区位的金威啤酒厂的去留成为各方力量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包括政府、市场、科研团队、媒体以及市民等,难以达成共识。政府希望实现综合的社会价值,市场方面需要开拓新的经济利益空间,市民希望保留自我的历史文化记忆,因此,金威啤酒厂不知道何去何从。

 

2012年,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政府委托,开始开展《罗湖区东晓街道金威啤酒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金威啤酒厂改造被列入《2012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四批计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城市需要更新,但是也需要保留城市记忆和文化的延续,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金威啤酒厂的工业历史建筑全部拆除,全部拆除意味着将金威啤酒厂从城市历史中抹去,没有对城市历史给与足够的尊重。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早期城市的改造的方式大多是直接拆除,从中吸取到教训,金威啤酒厂的改造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卫东说,“城市是复杂关系构成的系统,背后有一套复杂的逻辑,有政府法律法规、行政的支撑,有专业技术的支撑,有市场规律作用机制的支撑,有社会各界的多元诉求,城市更新的各个相关方各自用不同的态度讨论城市,如何形成妥协和共识非常重要。规划师就不宜用建筑师的态度说话,因为他的工作离公共政策更近,要照顾的因素复杂得多。规划师发声的方式不一样,不是只在专业技术和方案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共识,最终形成城市公共政策”。[3]考虑到金威啤酒厂的产业升级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城市居民对金威啤酒的怀念与留恋,以此可以形成城市的文化共同体,同时还可以构建出新的具有历史记忆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因此项目团队以产业升级发展和文化保护作为核心要点,平衡了多方利益诉求,达成城市多元价值共识,最终形成了“拆除重建+工业遗存保护”的有机更新的机制,经过博弈、谋划、平衡,探索出了一条市场机制下的历史工业建筑保护方法路径。

 

2021年,金威啤酒厂正式开始改造。2022年,金啤坊正式竣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金啤坊成为展览的主展场,拆除了金威啤酒厂的部分工业建筑,将啤酒发酵车间、易拉罐车间、污水处理站等保留下来,结合了周边的文化、商业和科技等因素,建成了金啤坊艺术街区,“展览把20年历史的金威啤酒厂,同600多年的湖贝古村、60多年的塘头村老屋、30多年的晶都大厦、10多年的城中村民宅放在一起,描绘出深圳这个年轻城市的新城市遗产的新面貌”,[4]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观光游览,金啤坊成为深圳新文化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金啤坊艺术街区的构建,完全吻合了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理念,即城市生息,金威啤酒厂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它需要休息,同时也需要生长,金啤坊的构建不仅保留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从工业历史建筑演变成为城市文化空间,正是在城市生息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此以来,金啤坊成为有生命的建筑,和城市市民融为一体,在一生一息中实现城市循环平衡和万物繁衍生息的共生之道。然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仅仅是时间上的一个点,它是特殊时间的特殊展示,展览终究成为过去。那么,以文化名义保留下来的金啤坊,如何能够回归城市工业遗产的日常,它将如何被打造成一个完备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这又给金啤坊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从激活工业遗存,到共益创新的文化社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给与多元文化价值的关照和思考,新的遗产需要带来新的价值。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览虽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但是可以从展览中得到一些启示,展览过程中城市生息的理念会给城市形成长远的影响。

 

 

 

金威啤酒厂经历了数年的改造,终于成为金啤坊艺术街区,金啤坊作为主展场展览三个月的时间,那么,三个月之后更长的时间,即后深双时代,如何使得金啤坊融入城市日常的生活?它的未来发展路径是怎样的?通过常设展三年的周期,是否能为金啤坊构建共盈共益的发展架构,并为深圳搭建一个公共文化平台。长期以来,艺术展览被封闭在固定的空间内,以艺术设计的形式作为展览的核心,有点艺术设计师自说自话的味道。那么,金啤坊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艺术设计走出封闭的空间,让艺术设计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艺术设计不再是远离大众的代名词,而是以开放、多元的形式发挥金啤坊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最大功用,通过论坛、讲座、体验、导览、工作坊等活动形式,与城市居民建立更多元、更日常的链接,“遗产部分由封闭的厂区转变为24小时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发挥遗产的准公共产品价值及文化价值”[5],金啤坊探索出更多的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使得艺术设计具备在地性与烟火气。

 

金啤坊作为展览空间,将其打造成日常的文化空间,形成金啤坊与城市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开放、相互创新的新型关系,它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承载着服务于城市的功能,展示出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展示、论坛、演出等多种日常文化的面孔,形成一个相融于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新遗产应该展现出新价值,“工业文化遗产历史性地转换成人们的激情、想象力和创意的来源,正是这种来源为重建与再造城市文化空间提供了资源与动力”,[6]因此,金啤坊与城市之间的新型关系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现场性、在地性、共益性,金啤坊未来才有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而成为拥有更加长久生命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首先是现场性。金威啤酒厂拆除了部分工业建筑,同时保留了有价值的部分,营造成一个大型的城市展览现场,这不仅是历史的现场,又是当下的现场,历史的遗迹还在鲜活地显现,更出现了当下的艺术表达,准确地反映出了城市生息的理念。金啤坊的建筑本身既是展览空间,也是日常空间。金威啤酒厂改造成金啤坊之后的每一处场地既是展览的现场,同时本身也是展览的对象,虽然展览已经结束,但是展览的现场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可以在现场实现各自日常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等功能。凸显金啤坊的现场性特点,决定了金啤坊将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将与城市之间激发出更多的文化要素,与城市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它不是一个架空的艺术展厅,而是成为城市的日常文化场域,永远具备一个即时的现场感。

 

其次是在地性。在地性也可以称作“即地制造”,它是指一种知识生产,是为地方创造价值,为城市塑造品牌。金威啤酒是深圳曾经的本土品牌,是工业时代的佼佼者,那么,改造后的金啤坊要继续发挥在地性的效应,具有本土特色,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并且塑造更新城市的文化品牌。从城市生息的角度来看,金啤坊从展览过渡到文化街区功能构建与常态化运营的阶段,仍然要遵循着城市生息的理念,金啤坊所在的粤海城,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文化创新街区,以文化为核心的街区,需要落地,需要与周边的办公、商业、文化艺术等不同的功能板块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形成自我本土的特质,继续发挥金威啤酒的本土影响力,更加深入地激活文化街区的创新能力,更多地去触及城市区域创新的更底层因素,探讨文化街区深层更复杂的系统,同时遵循城市生息的原则,在本土打造出新的文化品牌,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最后是共益性。在打造金啤坊之前,经历了长时间博弈和平衡的阶段,建成之后,当初的博弈和平衡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未来也能否经得起考验,这就涉及到了共益性的问题,这是现场性与在地性之外更加重要的特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面对的是每一个城市居民,改造之前的粤海城拥有自己的人群结构,改造后的人群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加扩大,而不是发生彻底改变,金啤坊的改造令所有的城市居民受益。当然,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人群结构上,也表现在各种业态的共益上。城市生息是探索城市的循环和平衡发展,作为城市的一个公共文化空间,金啤坊应该成为高质量的共生之场,也就是说,它需要和科技、商业、环境、经济、文化等各个业态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获益,这是未来城市的生存发展之道。金啤坊仿佛是城市的一个细胞,城市每个细胞的一生一息都关系到城市绿色、低碳地建设和运行,它们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凝聚着共同的城市愿景,如此以来,便可以理解共益性的特点。

 

上述特点的归纳对深圳城市文化空间的再造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据现场性、在地性和共益性的特质对金啤坊进行持续地打造,未来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实际上,世界各地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中国上海的后世博园、美国的芝加哥,都是利用工业遗产再造城市文化空间,从资源消耗转向了资源再生的文化循环,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更新,从本土城市更新向全球城市更新,这种循环恰好完美地诠释了城市生息的理念。

 

 

 

深圳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是一座以经济高度发展见称的城市,未来城市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注重经济,更应该注重城市的生态与文化,城市要与生态共生、要与技术共生,而不能仅仅是物质膨胀的城市,这才是一座理想的未来现代化之城。因此,通过金啤坊的改造,使得城市生息的观念更深入人心,使得深圳成为以城市生息为价值主导的城市,这才是工业建筑遗产拆除、重建、再利用的意义,而不是孤零零地留下一座金啤坊。深圳未来要成为一座现代化之城,那首先应该是一座文化的生态之城,对于工业历史遗产的态度是能够在工业的废墟中能够感知到新的生命力,并保有为活化、激发新的生命力积极的愿望,将这些愿望付诸实践,构建现代的文化城市。

 

深入理解城市生息的概念,可以分解成自然之道、城市之道和生活之道,自然之道是生生不息,城市之道是循环平衡,生活之道是繁衍生息,这三个维度分别体现了自然的价值、城市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因此,城市生息包括了自然、城市和生活,对这三个维度要同时关注。而关注的主体应该是个体生活方式和日常行动,这涉及到了城市中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对城市的平衡循环都负有责任。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绿色环保提到意识日程之上的现状之中,对于工业历史遗产的态度更需要科学的把握。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策展人鲁安东说,“一个社会的记忆特别重要,它实际上是大家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地方认同的关键”。这种文化历史记忆对城市建设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也要平衡科技与环境的发展,才能展开有效的生息行动,始终以城市生息这一观念来行动,不仅让城市与过去对话,更让城市与当下对话。城市当下的复杂性并不低于城市历史的复杂性,在进行城市改造时,不仅要对历史上的工业建筑遗产负责,更要对当下的城市现状负责,两者都十分重要。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科技之城,经过工业发展的阶段,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态度,需要城市生息的价值理念为指导,借助科学的支持,来实现城市的最佳建设。科学技术与城市生息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因为科学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触及到每一个人的个体生活。因此如何在实现城市生息的状况下更好地利用科技的力量,这是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探讨的方面。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要遵循城市生息的价值导向。这是深圳以及任何一座城市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深圳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强烈的实验性,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也是在探索城市的发展之道,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城市生息的理念,同时,也要面对城市的实际情况,即深圳是一座科技之城,科技与生息需要综合的考量,才能引导城市朝向绿色、健康的道路上发展。深圳除了科技优势,也是一座自然之城,拥有天然的海洋和山林,深圳要建设成为生态之城,每个市民都应该成为一名环境主义者。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对城市生息的提出,也为每一个环境主义者提供了思想观念上的支持。城市生息与自然之城有天然上的联系,需要融合城市的自然、生态、社会和经济多个领域的思考,这也是城市发展所坚持的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从城市生息的角度去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不仅对历史遗产保有积极的态度,对于深圳目前的现状,也要纳入到城市生息的主导价值中。在过去四十年,一直是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价值主导,今天提出城市生息的概念是对过去价值观的反思。随着城市生息理念的深入,深圳这座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终于迎来了自己喘息的时刻,这一时刻要重视对城市历史与当下的全面的关照。城市需要休息,尤其是一座拥有历史,科技繁荣,自然生态丰富的城市,更需要给与全方位的思考。深圳从最初的经济之城,向文化之城迈进,需要健康绿色的理念提供指导意义。从金啤坊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经验,它是如何既照顾历史,又关照当下,始终是以城市生息的导向出发,把深圳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需要生,也需要息,而不是几十年来没有生,也没有休息。当然,城市生息的观念也是城市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产物,在城市的草创之初,当然需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激励,才有今天深圳经济的高度发展。只是到了这个阶段,城市从最初的粗放式调整到精确式的轨道,城市建设之路,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需要更精准的方式与科学的态度。

 

最初的深圳是在全国的背景下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今的深圳已经在全球的框架内发展,城市建设应该拥有全球的视野,适应整个世界的绿色、健康的发展的理念,为全球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成绩和表率。金威啤酒厂的改造,只是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小小案例,整座城市的发展都在遵循城市生息的理念,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其他的案例,例如分展场的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合作区厝林古寨、前海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业产业园,虽然各自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共同探讨的都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问题。南头古城在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就是主展场,在第九届作为分展场,都是城市文化空间再造的成功案例。如果说2017年南头古城只是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启的城中村保护的第一步,那么2022年的双年展再度成为城中村空间实验的案例,探索南头古城的未来新方向。从南头古城的改造中可以看出,深圳的城中村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乡村系统,而是一个具备了城市元素的文化空间,不同的人群共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孔。总结南头古城多年的发展经验,还是可以落脚到城市生息的理念中去,虽然这一理念是在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才得以提出,而在2017年的南头改造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城市的生息,第一时间对南头古城进行了保护,才有后来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金威啤酒厂曾经是那个工业时代的标志,如今的金啤坊延续了工业时代的奋斗精神,打造了一个以工业底座的一座城市精神地标。因此,不仅在物质层面上,金啤坊的改造具有实际功能的意义,在精神层面它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这是一座具有奋斗精神的城市,曾经敢想敢拼的深圳人,正在以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建造着自己的家园,它不仅是物质家园,更是精神家园。城市生息的理念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化的今天,它被重新激活,并拥有了当下的意义,金啤坊就是一座中国式的现代化空间,反映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1] 刘洪霞: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与当代文学。

[2] 胡惠林:《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东岳论丛》2019年第8期。

[3] 参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于2023年2月在UPDIS共同城市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推送《金威啤酒厂:城市更新下的记忆新生》。

[4] 摘自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网站于2015年12月发布的《深双外围展/新遗产,新价值展览》。

[5] 肖利波、王嘉、司南:《市场导向下的工业遗产“抢救式”保护初探——以深圳金威啤酒厂改造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8年第5期。

[6] 胡惠林:《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东岳论丛》2019年第8期。

 

粤ICP备2021176894号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