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军[1]
体育会展是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体育会展业作为体育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体育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政策驱动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以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为代表的一批国际性、国家级体育展会,已经成为推介中国体育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展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推动国际体育产品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国内外体育会展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国内体育会展的形式、内容、规模、影响等不断取得突破,从传统以体育用品交易会为主逐步发展为涉足体育服务、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健身休闲、运动医疗等“体育 +”全产业链条会展形态。会议、展览、活动融合交差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办展理念和定位垂直化、细分化、专业化趋势鲜明,从办展会到搭平台延伸“服务”触角。
以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和体育文化博览会为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与文化旅游事业互动融合,新兴业态体育旅游业蓬勃发展。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体育旅游,展示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项目,构建体育旅游交流展示平台,引导、促进体育消费,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首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将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2011年 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宣传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体育文化建设”。2011年,首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正式举办。除了联动旅游、文化等领域资源,会展活动体系也有扩容和创新,2020年,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首次开展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推介活动,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
近年来,体育会展的主办单位由政府部门主导办展发展为政府、行业协会、展览公司等多渠道办展模式。如行业协会主办展代表性的有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由中国国际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办。由政府与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代表性的有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二者背后具有强大的政府主导行为以及公认的权威地位。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主办,是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唯一的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中国旅游协会主办,是体育旅游产业高规格展会。由展览公司主办的,代表性的包括斯迈夫体育产业博览会、慕尼黑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市场化、专业化展会。
体育展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知名度不断提高。一是从国内展来看,以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为代表的国内顶级体育产业展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1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为期4天,使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6个展馆,共设置健身、体育场馆、体育消费及服务三大主题展区,有近1300家企业,超3000个品牌参展,展览总规模达15万平方米,超过10万人次观众到会参观[2]。同期还举办中国体育产业峰会、细分行业交流会、标准研讨会、商贸对接会、地方体育产业推介会,及各类创新型活动等30余项配套活动。
二是国外体育展会龙头培育中国品牌,欧美展览巨头进入中国体育展会市场。如(首届)中国国际足球产业博览会由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和意大利罗马展览公司联合主办等。由慕尼黑展览集团主办的上海慕尼黑体育及户外用品展览会(ISPO SHANGHAI)已经发展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体育及户外用品展之一。2021上海慕尼黑体育及户外用品展会展览面积33000平方米,参展企业572家,参展人数达28800人,涵盖了健身瑜伽类、运动潮流、山地滑雪、水上运动等各种类型的品牌和展商,展会同期举办50场零售、水上运动、运动流行趋势等主题配套论坛及活动[3]。
从全球来看,由慕尼黑展览集团主办的慕尼黑体育用品和运动时装国际博览会(ISPO),创办于1970年,覆盖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产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户外运动、冬季运动、极限运动、康体运动、运动时尚、功能性面辅料及运动潮流趋势等,是目前全球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展会,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公司主要海外参展对象。
二、支撑深圳体育会展发展的产业与政策因素
(一)深圳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深圳体育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2021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保持同比两位数增长,产业规模和增速位居国内主要城市前列,仅低于上海、广州等体育产业强市。深圳体育产业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呈现出覆盖体育制造、场馆运营到赛事活动等全产业链条发展特征,涌现出了腾讯体育、大疆、喜德盛、好家庭、领先康体、博德维、中航健身会、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知名企业品牌。
图1:2011—2021年度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局
受疫情影响,2021年,深圳市体育产业增速虽有放缓,但依然位于主要体育产业强市前列。2021年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71.30亿元和502.64亿元,同比增长19.67%和19.97%[4]。
产业结构方面,以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为主,体育服务占比不断提高。2021年,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615.60亿元和343.42亿元。占深圳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42%和68.32%;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636.95亿元和154.48亿元,占深圳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0.10%和30.73%[5]。
表2: 2021年深圳体育产业及细分领域产值和增加值
产业类别 |
总产出 |
占比 |
增加值 |
占比 |
01体育服务业 |
615.60 |
48.42% |
343.42 |
68.32% |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 |
171.53 |
13.49% |
109.47 |
21.78% |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
180.94 |
14.23% |
99.22 |
19.74% |
体育教育与培训 |
59.72 |
4.70% |
34.82 |
6.93% |
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 |
43.54 |
3.42% |
23.20 |
4.62% |
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 |
45.06 |
3.54% |
19.67 |
3.91% |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 |
35.64 |
2.80% |
19.01 |
3.78% |
其他体育服务 |
41.35 |
3.25% |
18.79 |
3.74% |
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 |
28.25 |
2.22% |
13.89 |
2.76% |
体育管理活动 |
9.57 |
0.75% |
5.35 |
1.06% |
02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 |
636.95 |
50.10% |
154.48 |
30.73% |
03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
18.76 |
1.48% |
4.73 |
0.94% |
数据来源: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数据计算
自行车及配件制造是深圳体育制造重点领域,深圳营业收入TOP10的体育企业中,有4家企业是自行车及相关制造企业。喜德盛位列我国本土山地自行车第一梯队,信隆健康是自行车零配件领域行业龙头。东鹏特饮在能量饮料领域市占率为19.2%,是我国第二大能量饮料企业。领先体育深耕场馆座椅等细分领域,成为包括巴西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在内多个顶级赛事的供应商。从体育服务看,体育用品销售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均贡献了超过40%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和超过60%的体育服务产业增加值,古德菲力、中航健身会跻身我国健身俱乐部Top20。
与上海相比,体育制造业基础优于体育服务业特征突出。以上海为例,上海市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621.62亿元,增加值为560.1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为1.4%。其中,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9大类)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292.07亿元和503.90亿元。占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9.7%和90.0%[6]
图2:国内主要体育城市2021年体育产业总产出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公开数据计算
二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势突出。深圳在数字体育领域实现了“数字内容+数字场馆建设+智能器械”的多元布局。腾讯体育依托流量优势,不断打通从赛事转播到体育经纪业务的体育营销产业链。华为加速布局智慧场馆,好家庭全力发力智能健身设备。2020年,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是体育服务业逆势增长典型领域,2021年依然保持超过20%增长速度,成为疫情下体育服务发展突出亮点。
表3 2020-2021年深圳体育产业细分领域增加值增速
|
2021年增速 |
2020年增速 |
体育服务业 |
28.73% |
-4.00% |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 |
19.43% |
0.18% |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
37.52% |
-4.87% |
体育教育与培训 |
49.97% |
-5.53% |
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 |
22.10% |
8.06% |
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 |
37.21% |
-7.36% |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 |
11.90% |
-20.30% |
其他体育服务 |
32.96% |
-5.27% |
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 |
23.25% |
-7.09% |
体育管理活动 |
8.26% |
5.24% |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 |
11.94% |
9.75% |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
24.73% |
30.44% |
数据来源: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深圳体育产业统计分析报告》整理
从体育消费总规模上看,2019-2021年,深圳市体育消费总量及人均体育消费规模增速均保持在8%以上,增速高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根据统计:2021年,深圳体育消费总规模为617.48亿元,人均体育消费为3492.21元,较全国人均体育消费高2428.41元,较全国40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平均水平高1339.21元[7]。
图3 2019-2021年深圳体育消费总规模(亿元)
图4:2019-2021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规模(元)
图5: 主要城市人均体育消费规模对比
从体育消费结构来看,线下消费方面,2021年深圳体育教育与培训产业同比增长49.97%,是11个体育产业细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体育培训与教育服务消费支出为341.12元,较上一年增长175.48元,同比增长105.9%,占体育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2%增至2021年的9.8%。线上消费方面,疫情冲击之下,线上体育消费方兴未艾,视频直播、“云端相约”等方式加速兴起。作为年轻人集聚的城市,线下线上相结合健身平台快速发展,超级猩猩跻身我国新型健身平台企业Top5,付费用户超过40万,估值逼近10亿美元[8]。
图6:2021年度深圳体育消费结构
(二)深圳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体育产业政策领域,政策配套不断完善,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高端体育赛事资助操作规程》、《深圳市体育产业园区和基地管理办法》、《深圳市扩大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实施方案》、《深圳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资助奖励操作规程》、《深圳市优秀新型体育业态认定和奖励操作规程》等系列文件。2020年8月,深圳市获批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1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等目标任务。
(三)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加速推进提供重要机遇
深圳会展业高度发达,与上海、广州、北京等位列中国四大会展城市。一是品牌会展方面,以高交会、文博会、光电博览会、安防展、家具展、钟表展、珠宝展、服装展等行业展会规模影响力居于亚洲和世界前列,与深圳产业优势高度匹配。二是会展空间方面,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览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展览空间面积的快速增长为深圳超越国内主要会展城市,跻身国际会展之都提供了重要空间支撑和后发优势。三是会展数量规模方面,以疫情前2019年度为例,深圳共举行各类大型展会121场,展览面积为395万平方米。2020年度,受疫情影响,从下半年恢复办展,全年总展览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成为国内主要会展城市唯一实现增长的。
2021年,深圳首次提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发展目标。为此,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加快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圳市品牌展会认定办法》、《深圳市关于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通过系列政策,深圳重点突出会展业与产业发展联动、突出会展业链接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突出向全球推广深圳科技创新成果及城市形象等发展要求,对标巴黎、新加坡、上海等全球知名会展城市,提出全方位服务城市发展、联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服务大湾区的国际会展之都发展策略路径。深圳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为深圳推动体育产业与会展业联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早在2016年7月,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措施》,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将体育会展服务业列为深圳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任务。2020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提出:“支持体育企业举办体育产业专业展会,鼓励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展会落户深圳。对符合条件的办展,可给予不超过 200 万元的事后资助。”首次针对体育产业展会落户深圳明确具体政策举措。2021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再次将“鼓励支持举办体育产业专业展会”作为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重要举措。
四、当前深圳体育会展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深圳会展业发达,但体育产业领域会展发展相对滞后,与上海、广州等主要会展城市相比,深圳体育会展发展问题短板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深圳至今尚未承办或落地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权威性体育行业组织指导或承办的国际性、国家级体育会展。如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作为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下由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办的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体育综合性会展品牌,从1993年创立,已连续举办40届,2017年至2021年连续在上海举办,2023年第41届则计划在厦门举办。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全国体育总会、中国旅游协会等主办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自2018年起落地广州,至2022年均在广州举办。
从2016年开始,随着深圳市体育产业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深圳大型体育会展从无到有,涌现出个别具有一定培育基础的体育会展品牌。但总体来看,深圳体育会展存在会展主承办单位规格不高、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代表性展会仅有由美高体育承办的深圳国际体育博览会及由高博展览(深圳)公司主办的深圳国际高尔夫运动博览会暨深圳国际户外运动博览会。其中深圳国际体育博览会仅举办3届,展会面积仅约1.5万平方米,与上海、广州等主要体育展会近10万平米展览规模差距较大。深圳国际高尔夫运动博览会暨户外运动博览会,专注于高尔夫及户外运动细分领域,存在创立时间短,展览规模小,展览同质化等问题。
与上海、香港等全球性会展城市相比,深圳在承接全球性顶级体育会展落地巡展方面尚是空白。近年来,全球最大的体育会展品牌“慕尼黑体育用品和运动时装国际博览会”(ISPO)逐步开启全球化战略,依托顶级会展品牌优势,通过全球系列巡回展方式,赋能全球区域产业发展。慕尼黑国际博览作为世界十大大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近40个博览会,涉及行业广泛。2000年,慕尼黑博览集团在上海成立全资子公司——慕尼黑展览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引进全球顶级会展资源。2005年,开始以“亚洲国际体育用品与时尚博览会”在上海开启巡展,逐步打造慕尼黑上海、北京一年两展。上海展以夏季水上运动为重点,北京展以冬季冰雪运动为重点。此外,由慕尼黑博览集团与香港贸发局联合主办亚洲(香港)国际运动用品博览会也具有广泛的区域影响力,创办于2007年,每年一届。
调研中发现:深圳现有体育会展更多呈现出面向终端体育消费者的卖场式、体验型、消费型特点,展会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展览主题定位与深圳及周边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匹配度不高。特别是在以体育装备制造、体育消费终端制造、体育+科技为代表的深圳体育产业优势领域缺乏细分型、专业化会展品牌。如深圳在智能健身系统开发、装备制造,家用健身、按摩产品制造、水上运动装备制造等企业数量较多,发展优势突出,但缺乏本土专业化体育会展服务支撑。
支持体育会展举办方面,上海、成都、广州等均有相关产业政策配套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如上海重点突出依托国际会展之都地位,一是重点支持国家部委局主办国家级体育展会在上海举办。二是明确将体育会展主体展区纳入进博会等国家级重大展会平台统筹支持。三是强调支持本地企业参加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成都则重点强调和支持差异化的体育服务类展会品牌培育,明确将“体服会”作为成都体育会展重点打造品牌予以培育支持。相较而言,深圳在推动体育会展发展更加强调市场化原则,明确提出支持各类企业主办专业展会和引进国际知名体育展会的政策导向。但在本地展会品牌培育和重点展会引进方面尚缺乏进一步政策目标和细则。
表7:国内主要会展城市支持体育会展举办政策比较
城市 |
支持对象 |
支持标准 |
政策来源 |
深圳 |
支持体育企业举办体育产业专业展会,鼓励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展会落户深圳 |
对符合条件的办展,可给予不超过 200 万元的事后资助。 |
深圳市《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0) |
上海 |
配合、支持、参与、培育体育展会 |
配合做好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筹办。 支持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继续在上海举办。组织参加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体育展会。 重点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上海体育展会品牌。 |
2021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工作要点 |
广州 |
在地举办体育展会 |
鼓励体育行业协会、机构及龙头企业在穗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展览 |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6) |
成都 |
创办体育品牌展会 |
创办体服会等品牌展会,创建成都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各类体育要素资源汇聚流通。 |
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2021) |
五、推动深圳体育会展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深圳体育会展发展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政策环境,综合考虑深圳体育会展发展实际、现状问题、基础优势及产业特点,对标分析国内外知名体育会展城市、会展品牌发展政策路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优势明显,拥有超高清视频显示、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一批关键产业集群和完备雄厚的产业链优势,这为深圳体育产业从以体育用品和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传统体育产业迈向以体育科技研发、高端体育装备制造、智慧和数字体育服务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基础。从近年来,深圳体育产业发展和深圳体育企业参展情况,不难看出,深圳在推动科技在体育赛事、场馆、健身等领域的新场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已初具规模,因此,深圳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配套政策,吸引体育产业研发总部落户深圳,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等科研院所联合创建研发机构,立足深圳科创城市优势,以体育科技关键技术研发及市场化开发应用为重点,推动相关产业要素与产业主体在深集聚,重点谋划“中国(深圳)国际体育科技博览会”品牌,填补国家级体育科技展会空白,继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之后,打造中国国家级体育展会第三品牌。
具体举措方面:
一是尝试引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体育科技研发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基础上,培育创建中国深圳体育科技博览会品牌。
二是组展单位架构上,探索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深圳国有会展企业或体育产业集团与相关国家级体育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联合主办。
三是组展资金来源上,一方面由深圳市体育产业专项资金资助,确保国家级政府展的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发挥湾区体育科技制造型企业集聚优势,强化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办展。
以深圳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为契机,擦亮国际会展之都品牌,依托国际会展之都相关配套政策,细化体育产业专项资金资金针对体育展会的扶持政策,支持一批国际国内顶级体育会展品牌来深办展。
一是探索引进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展等世界级体育会展品牌,尝试在现有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展上海展、北京展的基础,结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水上运动和户外运动相关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帆船、赛艇、帆板等水上运动和海洋旅游的契机,支持以水上运动、船艇装备、赛事举办等为主题的慕尼黑深圳展。
二是支持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等一批由国家体育总局指导,国家级体育行业协会主办的国家政府级体育会展品牌来深举办或落地深圳。
参照广州、成都等会展业专项扶持政策,结合我国体育展会发展现况与实际,建议按照组展单位级别(如国家级体育行业协会或国际知名体育展商)、展览面积、展览时间、品牌认证,配套会议论坛等情况,统筹权威性、专业化、市场化等多元评价标准,按照补助、奖励(事后资助)等措施分类扶持。具体举措方面:
一是支持国内权威体育会展品牌来深办展。对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展览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等由国家级、权威性体育行业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体育会展来深办展,提供配套资助政策。建议参照10万(含)平方米以上品牌会展,一次性资助奖励100万元。二是谋划培育“中国(深圳)国际体育科技博览会”。对由国家级体育行业协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或体育产业集团承办,常态化落地深圳“中国(深圳)国际体育科技博览会(筹)”,建议参照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配套资助政策,按照实际展览面积、展览时间,在限额每年200万元以内确定具体资助政策。三是支持市场化、专业化体育展会品牌常设深圳。对受国家、省、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由国内外知名展览企业和体育龙头企业主承办的,已连续三届(受疫情影响顺延)在深举办,每届展览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含)以上,展期3天(含)以上的市场化体育会展,从第四届开始予以奖励扶持。四是支持引进国际体育会展品牌和企业。鼓励经市商贸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认定的全球知名的市场化、专业化体育会展品牌(如慕尼黑体育博览会)来深首次办展予以奖励。五是鼓励体育展会进行深圳市品牌展会认证。鼓励在本市举办,定期举办过三届以上(往届举办地不限于深圳,从第四届开始方可申请),展览净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的体育会展进行“深圳市品牌展会”认证,对获得品牌认证的体育展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六是支持体育国际、国内高端会议论坛支持国际性、全国性高端体育会议论坛在深举办。对在我市举办的,由国际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总局或国家级体育行业协会主办的国际性会议、全国性年会、论坛与体育相关活动等,按照活动场租的80%给予实际出资的主办或承办单位补助,每届活动的补助金额不超过50万元。
[1] 高小军,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 2021(第39届)中国体博会在上海盛大开幕.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官网.
[3]上海慕尼黑体育及户外用品展览会官网.
[4]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度深圳体育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5]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度深圳体育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6]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报告》
[7]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1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报告》
[8]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深圳体育产业统计分析报告》